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阳竟无在《唯识抉择谈·抉择体用谈用义》中给出三重四种体用观。第一重“粗言”体用,第二重“细别”体用,第三重“以相明体用”;其中第二重又区别“体中”与“用中”,提出两种体用观:这样就有四种体用观。其中,第一种照应了中国传统体用理论框架;第二种将“体用”与“唯识”联系起来;第三种“种子为体,现行为用”是欧阳的创见;但最能代表欧阳思想精神的是第三重也即第四种体用观,因为在这里欧阳其实已经扬弃了体用概念于“相”的思想中。正是出于对“相”的重视,欧阳不但越出,而且批判传统体用观,拒绝一往而谈“体用”。  相似文献   
2.
北宗神秀禅学思想不同于南宗慧能禅学思想,神秀注重修持过程中的逐渐修证、逐渐开悟。同时,他也吸收般若学中的心性思想,注重"观心"的修持思想。从理论上来看,他提出了"心"为根本,万法不过是遮蔽在心上的染物而已,要离染得净、返归内心的澄明世界,就必须以心为本、以物为用,他以体用关系的方式论证了禅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3.
贺麟作为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以"新心学"理论名世。他提出,考察文化问题、建设新文化,关键是要超越中、西文化迹象上的优劣之争,将文化批评、文化讨论引导到深澈的哲学领域。为此他确立了以"体用观"为核心的文化哲学,并希望以此为根据,全方位地会通西学,实现"儒家思想的新开展",建立起中国人自己的有体有用之学,从而为民族复兴奠定精神基础。今天看来,这种文化哲学所提出的会通西学的理念与方法,对于合理地处理中西文化关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仍然具有很强的启示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丽梅 《孔子研究》2016,(5):115-122
张栻与朱熹都是南宋乾、淳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两人就理学中的很多问题都进行过广泛的交流和深入的探讨。文章考察了张栻与朱熹关于太极问题的交涉与论辩,张栻以性诠释太极,朱熹以理解读太极。张栻认为太极既涵动静之理,又明动静之蕴,故太极即体即用,体用一源;朱熹认为太极只涵动静理,不具有动静之实,故太极只见其体,不明其用。张栻与朱熹的太极之辩,不仅说明了二人思想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同时促进了二人思想的成长与成熟,进而推动了南宋理学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5.
《大乘起信论》树立"体用不二"的心体论,统一染与净、觉与不觉、体与用,提出"真如本觉"和"染净互熏"的新思想。真如能随缘而入生灭流转,染而不染,又能以内在的本觉智性和熏习力实现沿流而返的自我救赎。通过真如熏习的内在机制与本觉自证的修行实践,众生可返染成净,实现心灵的净化,共同建设人间净土。  相似文献   
6.
在第十六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台湾辅仁大学,2009 年 7 月 8 日—11日)上,我提交了《20世纪中国哲学的文化体用论评价》一文,主要评析了20世纪中国哲学家 (含海外华裔学者)就中西文化问题论争提出的各种文化体用论说,诸如中体西用论(文化保守主义者、现代新儒家、当代新儒家)、儒体西用论(贺麟)、西体西用论(全盘西化论者、充分世界化论者)、西体中用论 (李泽厚)、中西互为体用论 (傅伟勋)、"今中为体,古洋为用"论(张岱年)以及"马魂、中体、西用"论(方克立) ,等等。针对以上各种对文化体用论的分析,我受方克立先生的影响并在其文化论说的  相似文献   
7.
李祥俊 《哲学研究》2012,(4):35-42,127
<正>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体系脱胎于佛教唯识学。对熊十力思想演进历程及其新唯识论相关著作加以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唯识学"四缘论"尤其是"因缘论"的创造性诠释,是他走出唯识学、建构其独特理论体系的关键。学术界对于熊十力新唯识论与传统唯识学之间的关系多有论列,但尚无从其体  相似文献   
8.
《新唯识论》的体用义与熊十力晚年体用义不同,是在批判和吸取佛教体用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对体的生化大用的肯定来自易学,而对宇宙万法诈现幻相的判断则来自于唯识学。在对唯识学二重本体的批评之余,他对佛教的体相用概念作了消化,相用合并以构成翕确之用。而所谓唯识体用割裂之过实际上源于熊十力对欧阳竟无体用观的误解。  相似文献   
9.
朴世堂作为韩国朝鲜时期的儒学者,虽以儒教为正统,但对朱熹的老子观有异见.朴世堂以体用一源等儒家思想与观念,注解与理解《老子》的道与名、无与有、道与德等被理学家批判的思想与观念,阐明《老子》以道体名用、无形有理、道无迹德有迹为基,是修身治人之学.由此,可以发现朴世堂倾向于脱朱子学,而想要找出儒道所共有的至善.  相似文献   
10.
赵建永 《周易研究》2004,4(2):42-50
儒道释对<周易·复卦>的特殊关注,集中在用复卦初爻"一阳来复"表征的"天地之心"上.复见天地之心即复人之本心的认知模式,鲜明体现了中国文化内在超越的特质,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基调.从对复卦不断翻新的诠解中,可以看出儒道释三教由差异到会通的过程.儒道释异中之同在都用复的方法论;但各自所推崇的本体内容却有层次上的差异:儒家是复性;道家是复命;佛家是复其真如本源心,此为同之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