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201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先秦诸子论名,旨在匡正名实相怨的时弊,公孙龙也不例外.但是其以实正名的学说宗旨,却并不为同时代诸子赞同,以致荀况斥之为"惑于用名以乱实者也".究其原因,乃公孙龙所论之名,与此时代之一般理解旨趣殊异.概言之,公孙龙看到了"名"的两种用法,即名既可命物(个体物),是为"物名",亦可命实(个体物的性质),是为"实名".公孙龙特别强调的是为当时人所忽略的后者的意义,其价值与其说是逻辑的,还不如说是形而上学的.不管是与公孙龙的同时代诸子相比,还是从其后的中国哲学发展的思维取向来看,这一发现和阐述都是独特且别具价值的.  相似文献   
2.
画面构成是任何一种画种创作成功的关键要素。花鸟画由于画面元素的特殊性,在画面的成功构成上更显得不易。笔者通过对前人构图理念的研究并结合现代中国画审美思想的变化,归纳出了形态构成、意趣表现、意象组合等花鸟画的画面构成形式。  相似文献   
3.
陈晓杰 《孔子研究》2019,(5):143-150
本文以《中庸》鬼神章"体物而不可遗"为线索,探讨朱熹对此句的解释中存在的两重可能性。首先,"鬼神"为物之"体",此"体"为经验意义之先在与构成之意,然而朱熹还以《中庸》之"诚"论"体物而不可遗",如此则"体"变成"体用论"之"体",这可能是受到了张载"天体物而不遗"的影响。但最终,只要我们区分"鬼神"与"鬼神之德",以前者为形而下,后者为形而上,那么上述两种"体"都能得到很好的对应而不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