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善的观念》是伽达默尔继《真理与方法》之后的第二部 杰作。它通过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善”观念的分析,着重阐释了柏拉图在这个问题上 的前后关联以及与亚里士多德的一致性,强调二人即便有差异,也不是根本性的,他们一起 构成了西方实践哲学传统的伟大开端。伽达默尔这一解释立足于一个新的起点,那就是超越 当代德国的新康德派、耶格尔派的立场,包括海德格尔的挑战,同时也是在更高层次上回到 黑格尔之前的西方传统。它以柏拉图的《斐莱布篇》为重心,上挂下联,揭示了善本身以及 以它为中心的实践哲学与本体论的统一。伽达默尔解释学对普遍性的追求最终在古代实践哲 学中 找到了根据,同时它也反映出当代西方解释学的伦理学转型所依靠的重要资源。这部著作的 完成,使得伽达默尔“解释学就是实践哲学”的著名论断真正落到了实处,解释学的普遍性 得到了彻底的实现,在这里存在哲学与实践哲学、哲学解释学与哲学伦理学达到了统一。  相似文献   
2.
陆月宏 《学海》2005,(6):54-57
对话是人类生活共同体获得经验的方式。对话中的语言始终关注着总体视域,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经验。哲学思维的本质在于充满了问答辩证法的对话。对话是人类生活经验和思维的本质所在。要领会人类生活共同体的生存论运动、领会思想史的精义,向世界经验的原始对话的回返就是不可跨越的。伽达默尔认为,海德格尔在事实上和黑格尔进行着潜在的、持续着的思想对话。黑格尔在思想的倒转中对超验自我概念进行摆脱的意图,在根本上和海德格尔超出自我概念的意图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3.
伽达默尔真正实现了诠释学与实践哲学的统一,并从存在论意义上将实践理解 为伦理学实践。不同于一般的关于行为规范的伦理学,伽达默尔的“哲学伦理学”从存在论 的高度处理实践哲学与价值伦理的内在联结,并把价值存在论问题当作伦理学核心,通过实 践理性反思,回溯前科学的人与对象的原始关系即人的现实存在的明见性来思考和确立人 的普遍价值意识与“共同的伦理”。同时,伽达默尔指出了当前伦理学发展的困境和新突破 的可能:既继承和吸收康德的先验主义道德哲学的严格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纯粹性和无条件性 ,又高度重视和肯定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人之具体存在伦理经验的有条件性、可疑性、境况 性,并以此为基础阐明了“作为一门哲学的伦理学如何可能”。伽达默尔的伦理学思考触及 了伦理学本身的存在论分析,是当代伦理学发展不应忽视也无法绕开的重要思想理论。  相似文献   
4.
张能为 《哲学研究》2023,(11):86-96+129
“希望”问题在伽达默尔思想中具有整体性的、内在性的重要意义,是他后期声称的最重要“学说”,也是他没有任何保留地捍卫的唯一论题。伽达默尔承续海德格尔思想,既肯定时间性、历史性之于解释学的重大意义,也强调未来性之于实践哲学理智理想的内在关联。不同于将希望归为宗教上的上帝信仰、视作心理性的激情之物,抑或作为科学知识的应用的理解,伽达默尔把希望问题看作哲学性论题,将其置于“人的此在”的存在结构要素、实践哲学的“理智理想”和生活世界规划创造三个维度上分析,阐明希望既是人的此在的自身理解与规定,且由其显现而构成存在本身,也是实践理性具体化的普遍性理智理想,还是生活世界应有改变的可能性规划与期望构想。解释学存在论、实践理智具体化,整体方向性、未来性和历史性的统一以及理性自由共同构成了“希望”之思的重要特性。伽达默尔主张希望不由外而来,而来自人的此在之理解,“逻各斯”与“努斯”精神相结合,是以善本身为目的的世界定向筹划。哲学的工作和任务在于,让超越性的“希望”得到理性化、具体化与现实化之规定、实行,以使人们从中获得关于希望的满足和实现。  相似文献   
5.
蔡方鹿  高健 《现代哲学》2012,(2):108-113
王阳明经典诠释思想和伽达默尔诠释学在"《五经》亦只是史"与"效果历史"、以己意说经与"读者中心论"、明道求实与实践哲学等方面具有相似处,而在理论的系统性、思想理论是否以伦理道德为本位、本体涵义等方面则存在不同。认识和把握二者诠释思想的异同,可从一个侧面认识中西哲学诠释思想的共性与个性,更好地促进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On the basis of current western philosophical readings,this article recommends two relevant subjects:one is the concept of radical hermeneutics,which represents a new descent of Hermeneutics; another is that of repetition,which is thought a basic concept of radical hermeneutics. Following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latonic repetition and Nietzschean mode of repetition ,the article develops a theoretical clue from Kierkegaard and Heidegger to Deleuze and Derrida.  相似文献   
7.
能被理解的存在——语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科学时代的理性》一书中,H.G.伽达默尔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哲学能否指称除科学理论以外的一切事物呢?”他本人对这一问题当然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哲学中的所谓“分析”传统,上可以追溯至弗雷格、罗素,下至今天仍然健在的代表性人物奎因、戴维森、达米特和普特南等。这种分析传统一定会做出否定的回答。原因在于,这一传统通常被看做一种服务于自然科学的公关代理(pubiclc relations agency)。  相似文献   
8.
1960年,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一书的问世标志着哲学诠释学的创立,为纪念《真理与方法》发表50周年,2010年11月18-20日柏林自由大学哲学系隆重举行了诠释学的未来国际学术会议,来自美国、丹麦、瑞士、奥地利和德国的专家、学者分别从理解的对话性、传统与生活形式批判、  相似文献   
9.
当使用语言表述对现象的分析和理解时,总会借助已有的语言模板。尽管这种做法很多时候难以清楚地表述我们的想法,但我们确实需要这种借助。语言在原初产生中具有的设定特性,决定了在表述中需要不断地对其加以调整,因而在表述思想时也就受到一种相对性的制约。另外,在哲学理解中,以逻辑的方式表述观点是多数人所偏爱的方式,但人们却很少深入思考这种表述方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简直是在倾听他人——为哲学家伽达默尔逝世而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经得到消息 ,哲学家H _G 伽达默尔 (Hans_GeorgGadamer)逝世了。他于 1 90 0年2月 1 1日生于马堡 ,2 0 0 2年 3月 1 3日在海德堡去世 ,一个超常的生命完结了。他的学生以及与他们相连的国际文学界向这位令人敬佩的德国哲学最后的伟人鞠躬。这不是提出一个世纪结束的时候。数十年来 ,从这个时代德国最富影响力的哲学家身上产生出来的影响 ,是多方面的 ,于今已经耗尽了。无人能够通观这种成就 ,但是 ,某人今天要说 ,伽达默尔 ,这是他的世纪 ,在思想中把握的世纪。这首先意味着 ,他直接地结识了一切关键的思想流派 ,在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