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儒家"仕"观里,有一"穷达"之辨。通过此辨,儒家阐发了一种特定的道义论情怀。儒家有比较彻底的理论,孟子为其提供了最为经典的道义论意义"廓清"。儒家为仕途设计了一系列如何处穷达变化的为官之德,在儒家的思想里达到了某种"共识"。儒家和道家有各自的"穷达"观,但是也有共通性即道义的价值取向。以"隐士"为例似乎显示出儒家和道家在出仕问题上,又有着"共通性"和"差异性"倾向。  相似文献   
2.
道教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是道教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命题,其中关于道教创建者的归属问题学界一直难以定论,众说纷纭。对此,本文在已有的各种研究论说基础上,结合对古代士人社会特征的历史考察,指出道教早期历史研究应特别关注古代士人阶层的作用,进而通过相应的论证提出道教创建于古代士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学海》2020,(1):198-204
教育与改造"已仕人材",是甲午战后国内提出的应对举措之一。京师大学堂仕学院应运而生。"仕学院"较早为花之安介绍德国学校时提出,大致相当于高中层次的一般政治学校,在华传播过程中却被层层拔高,于戊戌时期成为以招考官员为主的最高教育机构。清末新政时,承其余绪的仕学馆办学层次有所降低,其社会影响却在实际运作中不断扩大。戊戌仕学院与清末仕学馆均主张"中学当已通晓"的官员以西学为主课,这在清末新式学堂强调"中体西用"且尚未完全建成的情况下,成为西学教育最为集中的场所。从历史上看,中国社会产生了一个让官员学习的特殊学堂体系。"民之守牧""已成之材"亦须学习西学,何况普通士人?这种人人均需重新学习的观念与实践对中国传统教育文化形成了冲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