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从众.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  相似文献   
2.
谢莹  李纯青  高鹏  刘艺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6):990-1004
研究以直播营销为背景, 引入产生于通讯领域的社会临场感概念, 在文献归纳分析的基础上首先探讨直播营销环境下社会临场感的内涵和构成; 之后基于从众消费理论通过行为实验的方法探究直播营销中社会临场感影响线上从众消费的认知机制; 进一步, 根据社会临场感理论探讨自我建构和消费者-主播关系强度在此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最后基于社会助长理论, 利用神经科学方法客观性和“过程测量”的优势探索直播营销中社会临场感影响线上从众的情感机制。研究将揭示社会临场感影响线上从众消费行为的机理, 为直播播主和电商卖家提供指导的同时, 帮助消费者了解自我, 以做出更理性的消费决策。  相似文献   
3.
法国自然学家约翰·亨利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将一些毛毛虫一只接一只排成一个圆圈,中间放一堆食物,奇怪的是,这些毛毛虫只是一只跟一只地向前爬行,就没有一只会独自离开那个圆圈爬向食物,直到最终饿死为止。分析指出这是一群受第一只毛虫影响的毛毛虫,后面的毛毛虫不过是紧紧地跟着前面的爬而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典型的盲目的从众行为。我们且莫笑话毛毛虫的愚蠢,其实类似的行为我们人类也同样存在。曾经有这样一个笑话说。有一天,一个人直着脖子呆呆地朝天空望着,显出一副十分投入的样子。一个路人从…  相似文献   
4.
8—12岁儿童道德判断的从众现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众现象的研究内容至今均为感知觉方面的认知,同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只要求被试各别地单独作出判断,故有必要探究群体情境对儿童道德判断的从众的影响。本研究设置四种群体情境,使用三种“后果/意向”式道德故事作刺激材料,被试为8、10、12岁儿童计353名。结果表明,群体情境会使儿童的道德判断发明明显的从众变化,成人权威的群体情境最为有力、小型的和友伴群领袖的群体情境次之、微型的群体情境又次之。  相似文献   
5.
对8─16岁少年儿童认同从众反应原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体从众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根据文献,假设有5种原因,以100名8~16岁少年儿童为被试进行测试,反应结果证实了这5种原因。然后,要求上述年龄的400名被试对有关线段长度的和有关道德判断的从众反应情境、就5项原因作主次排序。结果表明:被试认为从众反应原因的主次顺序依次为“多数人更正确”、“表示归属群体”、“为了表示友好”、“为了免受责难”、“图省事不费心”;同时这种总趋势会因被试的年龄不同和从众情境不同表现出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6.
岑国桢 《心理学报》1994,27(3):232-239
个体从众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根据文献,假设有5种原因,以100名8~16岁少年儿童为被试进行测试,反应结果证实了这5种原因。然后,要求上述年龄的400名被试对有关线段长度的和有关道德判断的从众反应情境、就5项原因作主次排序。结果表明:被试认为从众反应原因的主次顺序依次为“多数人更正确”、“表示归属群体”、“为了表示友好”、“为了免受责难”、“图省事不费心”;同时这种总趋势会因被试的年龄不同和从众情境不同表现出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7.
采用让被试选择玩具图片的方法 ,考察儿童在自己的喜好与群体发生冲突时的选择情况 ,试图从文化角度重新解释儿童从众行为发展的趋势。结果表明 ,儿童的一般从众行为随年级的增加而减少 ,但与好朋友选择的一致性却随年级的增加而增加 ,反映了儿童对“关系”重视程度的逐渐提高 ,而且这种带有文化色彩的发展趋势是以年级而不以年龄为自变量 ,提示教育可能是文化传递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9.
不确定感伴随从众的现象普遍存在,然而其内在加工过程及个体差异仍不明确。对804名大学生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不确定感与从众正相关;(2)决断性与结构需求完全中介不确定感与从众的关系,且存在性别差异;二者关系上,女性更大程度上受决断性的中介,其次为结构需求;男性受决断性和结构需求的平行中介。结果支持不确定−认同理论和认知闭合两阶段模型观点,为不确定状态下不同性别人群从众行为的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众可分成两种,即信息性从众行为和规范性从众,探讨它们两者之间的区别。方法:通过瑞文智力测验为材料创造了这两种从众情境,观察大学生被试在两种实验条件下的行为差异。结果:信息性从众和社会规范性从众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Z=-3.183,P=0.001)。结论:大学生被试的信息性从众行为多于社会规范性从众行为,两者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