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千百年来,孔子被尊为圣人,孔子的著作《论语》被当作中国人的圣经,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道统成为中国封建主义的金科玉律。改写中国近代史的“五四”运动却响亮地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在共和国的历史上,也曾发生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批孔”运动。十几年之后,当我们大开国门、放眼世界的时侯,才发现孔子早已跨出国门,走向了世界。在世界公认改变了人类历史的100位名人中,孔子如同马克思、毛泽东一样名列其中,不少学者甚至认为儒家文化造就了东亚“四小龙”的崛起,看来很有必要重新并客观地认识孔子。  相似文献   
2.
经学,即以儒家所崇奉的经典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严格地说,它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才开始起步的。到西汉末,还出现了经今、古文之学。此后,每一个统一的、统治时间又较长的朝代,无例外地都崇儒尊经,而且给以法典化。由满洲爱新觉罗氏建立的清朝。在经学史上虽属殿后,却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汉学(古文经学)、宋学、尤其是汉学的进展,趋于鼎盛;而且,被冷落了一千五百年的今文经学,又恢复了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王健 《学海》2003,(4):49-55
《尚书》名称的真实意义是 :上古流传下来的、受到儒家特别是孔子尊崇的、记载古代贤王明君事迹的典籍。从《尚书》人物与儒家宣扬人物的一致性可知 ,周初以来就存在一个从尧、舜、禹、汤到周文王、周公的政治统治合法性的天命的传承系统 ,道统说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孔子、子思、孟子到司马迁继承并总结这一政治传承系统 ,其思想源自于《尚书》等政治典籍中。大统一时代的汉代儒学结束了战国以来各自纷争的局面 ,以顺应为统治者提供政治统治合法性理论的需要 ,这与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思想的提出是相呼应的  相似文献   
4.
能言善变的解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缙,字大绅,江西吉水人。明朝洪武年间进士,永乐初年任翰林大学士,主持编纂《永乐大典》。他凭借自己的博学多识、文思敏捷,屡屡挫败了权臣的挑衅和诬陷。  相似文献   
5.
《尚书·益稷》对《韶》的记载,完全定位于虞舜时期,是破绽百出的:其一,所载《韶》的礼仪性等级色彩不符合虞舜的时代特征;其二,从所载乐舞的结构上看,也并非舜时所能具备的;其三,所载《韶》的乐器也多带有后世烙印。究其原因.当是众儒士出于崇拜孔子学说,张冠李戴所致。因此,《尚书·益稷》关于舜《韶》的记载,是作者远借上古传说,近采孔子所闻齐《韶》,附会而成的一个假古董。  相似文献   
6.
帛书及楚竹书、阜阳汉简<周易>的面世,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周易>经文的研究视野.东汉熹平间,灵帝诏诸儒正定五经,以熹平石经作为今文标准本,熹平石经遂成为后人研究、界定汉代经今、古文的重要依据.然今以帛<易>考之,汉初人们以隶字抄书,并无严格的今、古文区分,故熹平石经作为分辨汉人今、古文的权威,只是为平息当时的今、古文之争.汉唐人以自己所见之有限的古文本而定其"古文某作×",今以竹书校之,方知其所见之古文本及其古文字,与战国竹书古文本多有不同.而由今本与竹书本多有相同相通者考之,知今本确为古文本无疑.随着帛<易>的出土,有本师传授的今文<易>在亡佚千余年后又重现于世,对弄清<周易>六十四卦中的一些疑难卦爻辞原旨,厘清汉人今、古文经学的发展与演变,无疑有重大的借鉴与帮助.  相似文献   
7.
《尚书》中的伦理思想肇始于夏商周三代生产力的发展、王朝更替的推动和天命观的形成。《尚书》中的伦理思想包括:民本思想、德的思想、孝友思想、个人修养思想以及宗教伦理思想。这些思想为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不仅为先秦伦理思想的形成起了引领作用,而且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伦理文化的脉路。  相似文献   
8.
续读马王堆帛书《衷》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承接前文,本文系对<衷>篇后半部分的解读,作者对这部分文字作了详细的辨析疏理,比照贯通今本<易传>及汉魏诸家之说,揭示出帛书<衷>篇丰富的易学内涵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是代表乾嘉时期尚书学研究水平的总结性著作。孙氏注疏《尚书》主要基于时代需要,江声、王鸣盛、段玉裁三家《尚书》研究尚存不足及其自身对《尚书》的浓厚兴趣与长期积累。该书采取自注自疏的诠释体例,运用网罗旧说、选择旧说、突破旧说、重组旧说的诠释方法,兼疏今古文,注取五家三科之说,疏取先秦诸子唐前旧说之涉《书》义者及时近人说,不取宋元明人之论,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乾嘉学派的治学精神、治学方法及治学倾向。  相似文献   
10.
"君子"范畴最早出现在《尚书》里,以社会地位为其核心取向。商周更替的社会变革引发权力观念的重构,如何守住权力成为关键话题,经历了"有位"——"以德配位"——"有德"的转变过程后,"位致君子"的先天法则被"德致君子"的后天法则所取代,"君子"的内涵由地位指向转变为道德指向,并在《论语》中实现其范畴在仁义、智勇、礼和、忠信、中庸这五大领域内的固定。受《尚书》所提出的三条"进德"之道——好学精进、躬行实践、自省自警的影响,《论语》提出成为君子的三条路径,即学为君子、行为君子、省为君子。《论语》在继承《尚书》中"君子"范畴的同时予以升华,开创其纯粹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