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道德相对主义对主流价值观念的挑战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道德原则是否具有普遍必然性、理性能否认知道德原则、道德原则能否摆脱道德实践上的冲突.先秦儒学理清了作为普遍、必然的道德原则的仁与作为具体的行为规范的礼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而澄清了道德相对主义因混淆两者而带来的混乱;先秦儒学并未像道德相对主义那样认为道德原则无法通过理性证明因而不存在,而是认为道德原则是明证的,其落实依旧需要理性的认知;在实践上先秦儒家主张行权返经,强调在道德原则统摄下所作的变通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仁道,从而有效避免了道德纷争.先秦儒学智慧是对道德相对主义的回应与超越.  相似文献   
2.
考察上博简可知,早期儒家乃本于仁道阐释政权转移问题。在其看来,政权转移实质上是政权合法性的转移,而政权合法性植根于天命、民意与为政者的贤德贤能,以"仁"为基本精神;政治权力是仁民爱物的工具、服务天下民众的公器,政权的转移旨在实现"天下和合"的仁政理想;在此理想的引领和范导下,一旦为政者因德衰或能退而丧失或遮蔽了政权合法性,政权就当该发生转移;禅让、世袭、革命为政权转移的三大模式,若以仁政观之,则强调宗法血缘关系本位的世袭制和以武力转权的革命模式皆各有弊病,唯有主张"尚德让贤"的禅让制才是可圆满实现仁道的理想政权模式。可见,早期儒家是以仁道为政权转移的根本原则和终极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3.
老庄是否具有仁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义是儒家思想体系的基本纲领和核心范畴,从表面上看,老庄反对仁义,但事实上,老庄反对的只是有名无实、流于形式的仁义,反对将仁义作为谋利的工具,而追求超越血缘关系、不分亲疏、无所偏爱的"至仁"。与儒家相比,老庄的仁道观更有很多超越之处。  相似文献   
4.
从社会秩序建构的视角来看,先秦儒家的仁道价值既是治国过程中的惠民爱民理念和政策,又是天下一统途径选择中的惠民爱民理念和政策。先秦儒家认为天是仁道价值的终极依据,主要解决社会秩序建构的合法性问题,人性是社会秩序建构的现实依据,主要解决社会秩序的合理性问题。两种依据在秩序建构主体的价值创造活动中逐渐融合。  相似文献   
5.
经权观是儒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先秦,孔子就将仁道原则作为经的具体内涵,并讲求在具体情境中因时权变,透显出了儒家的卓异智慧。同时,他自身的价值理念与处世之道亦是对经权关系的很好注脚。探讨孔子的经权观。对于我们理解儒学的经权思想以及把握儒家的真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