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6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25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关于人际认知问题解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有的许多研究表明,在社会性发展上存在缺焰的儿童其情绪、行为和学业上也会出现严重的问题,童年期的社会技能有着显著的短期和长期后效。社会技能好的儿童自我感受好、在校表现好,且更可能成为适应良好的成人,而社会技能存在缺陷的儿童受到的积极强化很少,常出现学业困难或行为问题,且更可能陷于成年期适应不良。因此,许多研究者开始寻求对社会技能缺陷儿童进行弥补  相似文献   
2.
学前儿童FOK判断及其产生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FOK(Feeling—of—knowing)是元记忆监测性判断的一种重要形式,当前探讨的热点问题是FOK在记忆信息加工中的作用以及其背后的产生机制问题。关于其产生机制问题,目前已提出两种假说:即靶项目提取可能性假说和线索熟悉性假说。本实验的目的是揭露影响FOK判断的因素及FOK的产生机制。实验的另一个目的是探讨学前(大班)儿童被试是否有FOK判断的能力。实验被试是24名幼儿园大班的儿童,并使用了中文字词做学习材料,要求被试完成词对学习、FOK判断、迫选再认等一系列任务。实验结果表明:学前大班儿童有进行FOK判断的能力;本实验中影响FOK判断的因素主要是词对间有无意义联系,倾向于靶项目提取可能性假说。  相似文献   
3.
汉字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Ⅱ):任务分离和反应倾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实验I的基础上,操纵学习时的呈现时间(250ms,500ms,750ms)和注意变量(目标和非目标字),运用任务分离方法及间接证明逻辑,比较了再认测验和整字偏好测验在不同条件下的辨别力(A′)和反应倾向(B″)。结果:(1)双向功能分离的出现表明再认测验和偏好测验存在本质差异。根据“过程纯净”假设,可以推证内隐记忆存在于偏好测验中。此时,匹配比较法的标准未满足。(2)偏好测验中,500ms呈现目标字时,有显著正向启动效应:750ms呈现非目标字时,有显著负向启动效应。(3)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发生时,都具有稳定的心理状态。但是前者的报告标准较松宽,而后者的较严格。  相似文献   
4.
以实验鉴定了常规的启动效应计量方法的有效性程度,并为客观地计量启动效应,创用了“超意识广度法”、“二次比较法”等.结果发现:(1)如被试数量较少,以不同补笔率为“基线值”所求得的启动效应之间发生显著差异的可能性存在;(2)超意识广度法能克服“阈下呈现刺激法”“分散注意法”的不足,为内隐记忆提供有利的识记情境;(3)“二次比较法”能为正常人内隐记忆的存在提供更为直接、可靠的证据,并能客观、精确地计量启动效应。  相似文献   
5.
图形和汉字视觉认知任务中的部分线索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何海东  焦书兰 《心理学报》1994,27(3):264-271
给被试呈现一幅图的不完整信息作为线索会干扰被试对图形的辨认,这是一种部分线索效应。实验一的任务是对模糊图形的辨认,在轮廓相似组图形中,部分线索的干扰作用随呈现模糊级次数的增加而更加显著,但在轮廓非相似组图形中,模糊级呈现次数为2次和3次的情况下,也表现出了显著的部分线索效应。实验二在不完整汉字识别任务中进一步考察了部分线索效应,在事先学习的条件下,形状相似字组汉字的辨认表现出了显著的部分线索效应,而意义相似字组和随机字组汉字的辨认表现出了部分线索的促进作用。在事先不学习的条件下,随机字组和形状相似字组汉字的辨认表现出了显著的部分线索效应,而意义相似字组汉字的辨认没有表现出显著的部分线索效应。本研究用激活的观点对这些结果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友伴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影响源。本研究从儿童积极发展的视角探讨友伴人际品格(仁慈和公正)对儿童人际品格的影响及友伴数量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并检验了儿童的群体(学段、性别、是否独生)差异状况。研究采用班级同伴提名法及儿童品格调查问卷对1555名4~9年级儿童及其互提名友伴展开调查。结果发现:(1)友伴仁慈和公正显著预测所有儿童群体的仁慈和公正;(2)儿童的友伴数量更多时,友伴公正对其公正的预测作用更显著;该调节效应仅体现在初中生和男生群体上。研究结果表明,儿童与具有积极品格特征的友伴交往对其积极品格的发展至关重要,且对于特定群体(如初中生、男生),与越多具有积极品质的友伴交往,其受到的积极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7.
网络信息的纷繁复杂,让人们担忧因错失信息而导致自身的利益受损,本研究探讨这种现象的加剧对个体的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使用问卷法(研究1)和实验法(研究2),探究错失恐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在其过程中人际安全感的中介作用和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个体的错失恐惧程度负向预测了其亲社会行为;(2)人际安全感在错失恐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高的错失恐惧水平会降低个体的人际安全感,从而减少个体的亲社会行为;(3)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错失恐惧对亲社会行为的负向预测作用中起调节作用,当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程度低的时候,错失恐惧对亲社会行为的消极影响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8.
人际信任渗透在社会交互的各个方面, 是促进和维持合作的重要基石。以往研究者借助信任博弈范式, 主要探讨了人际信任的理论模型、生物基础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近年来, 研究者开始将计算模型应用于信任博弈的数据分析中, 深入挖掘人际信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将计算模型与神经影像技术结合, 加深对信任行为背后脑机制的理解。目前将计算模型应用于信任博弈范式中的研究主要针对“信任是如何形成的”这一科学问题, 未来要进一步发展计算模型方法, 结合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 应用于精神疾病人群中, 以深入理解正常和异常信任形成的心理和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9.
如何从神经生理层面刻画教育活动的人际互动模式和动态性是教育神经科学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人际神经科学视角为其提供了可能的解决途径; 这一新兴的视角通过记录和分析进行同一认知活动时两人或多人大脑活动之间的关联, 来揭示大脑活动的群体模式。目前, 人际神经科学方法已被应用于教育研究, 例如监控教学过程、预测教学效果和识别教学影响因素, 相应的研究成果对教育活动具有重要启示。未来的研究者可以更多地关注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大脑的互动机制及人际神经科学方法应用于技能教学及线上教学评估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0.
同步性是社会交往中普遍存在的重要特征,人际同步以其独特的价值为个体发展、群体合作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基于人际同步中不同的社会机制、心理过程和神经机制,构建了一个新的循环式人际同步综合模型,以揭示人际同步现象潜在的认知神经机制。人际同步研究中基于超扫描技术的研究范式主要用于联合行动、共同注意、交互式决策、情感交流和创造性问题五个领域。人际同步神经信号的变化已经被证实存在于右侧颞叶、额叶、左额下回等脑区,其中θ波、α和μ波在一定频率范围内变化明显。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些脑区内的信号对于人际同步现象潜在的认知神经机制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