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6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143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77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无性生殖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类无性生殖的伦理思考山西医科大学(太原030001)史学英一旦克隆技术成功地应用于人体,人们便能轻而易举地复制出在性别、气质、爱好等方面都相同的复制品。美国学者约翰·托夫勒(Jonhn.Taufle)在《第四次浪潮》中曾预测,对DNA的研究将是下...  相似文献   
2.
宋初经由丝路敦煌的中印佛教往来、中印贝叶经及作为图像学范本的贝叶经插图的流通与《八塔变》图像样式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北宋初年包含密教义理的佛教在宋辽西夏的兴起,佛教经典如《八大灵塔名号经》的传译、往来中印之间汉梵僧人的求取或馈赠贝叶经的热潮,将插图丰富的新式贝叶经佛典《般若波罗蜜多经》引入中土,创造了莫高窟等地的八塔变图像,成为宋初的新经变。本文拟从讨论敦煌莫高窟76窟东壁《八塔变》壁画入手,探讨《八塔变》所据经典及其图像的东印度波罗艺术原型,从而管窥宋初中印文化交流之一斑。  相似文献   
3.
主编编后记     
山君辞岁去,玉兔迎春来。在编定2011年第1期所用稿件之后,禁不住想借此机会说几句话。盘点过去一年,在学会领导下,《心理科学》的改革之路顺利前行。其间,作为刊物承办方的华东师范大学,其校、院两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给予我们以有力支持,特别是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周永迪院长,更  相似文献   
4.
翟墨从事美学、美术学、设计学研究,其远创理论成果为全息文明模式、大一美学体系、创悠设计理念、四分思辩方法.他出版个人著作18部,发表论评近千篇,主编著作10种80余部.  相似文献   
5.
有容乃大     
草长莺飞的季节,有幸游览了传说中的世界中心——须弥山,它位于宁夏六盘山北端,回原市西北55公里的寺口子河北岸。这一带关山对峙,峡口逼仄,深沟险壑,奇峰高耸。佛教说,大千世界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即风轮、水轮、金轮,这里的须弥山就是金轮。金轮为地面,地上有九山八海,是人类生活的地方,乃世界中心。  相似文献   
6.
正他是一位中原高道,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调制出了两种奇药,为周边百姓驱走了病魔;他是当年著名的老寿星,年逾百岁依然精神矍铄;他承传了道教中和派丹法,使一缕传统学脉得以绵延不绝。今年6月26日,河南《驻马店日报·泌阳》在第3版社会生活栏目内刊登了侯伟峰、邓敏采写的《唐老道故居旧址被命名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章,文章写道:"日前,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泌阳县白  相似文献   
7.
杨珂 《美与时代》2023,(8):39-41
很长时间以来,静物都是绘画创作的经典题材,不仅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篇幅,且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图像依据及历史线索。运用图像学理论对其进行比较研究,一方面可以为静物画的理论发展提供更多的分析角度,另一方面也对我国现今的静物画创作实践有着促进意义。以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水果篮》与蔡克振《琴韵》为例,从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的三层次理论着手,采用文献研究法与比较研究法,对静物画的表现形式及文化背景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旨在为静物画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及探索其在当代语境下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共同体意识下的家国情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国情怀是人对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集体如家庭和国家眷念与爱戴的心境,以及对其包涵与宽容的胸怀,是个人对于家庭和国家的一种积极的思想意识、情感认同和自觉担当的意愿,是一种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对培养人们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道德观具有重要价值。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不能直接等同,与共同体意识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当下我们既应该坚守家国情怀,也要通过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来实现对家国情怀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恩惠 《天风》2012,(1):65
目前,世上基督徒人数大约占人口的三分之一,我也是其中之一。那么,为什么要成为基督徒呢?一、我需要知道"我从哪里来"!浩瀚的宇宙,多彩的世界,日月经天,江河运地,花草树木,百兽人类,究竟这一切从何而来?幼时,便问这些问题。可惜没有人作出令人信服的解答。稍长,我们上学,知道地球并其他行星环绕太阳运行,精准深奥微妙。在太阳系之外,还有无数银河系。我们追问来源,老师只能说"自然而来",可我们又问,"自然"它究竟姓什么?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是中国近代知名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他从二十年代末走出大学之门,搞乡村建设,在山东邹平主持乡村建设研究院,企图在承接传统的基础上,发动、引导和组织农民,进行民族自救,实现社会现代化的理想。他从十六、七岁(一说为十四、五岁)起,由于对人生“不胜其怀疑烦闷”,即“倾慕出世,寻究佛法”(《人心与人生·成书后记》)。其后虽转向儒学,并对之研究有素,但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始终掺杂了许多佛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