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程亮 《宗教学研究》2008,11(1):167-168
道教"贵柔守雌"的伦理思想主张男女平等,这一点对贾平凹继<废都>后的小说创作有着明显的影响,也委婉地导致了他的小说中女性角色的定位由误读回归到人格化塑造的道路.反映在小说中,则具体表现为道教隐士和充满道教意蕴的意象对女主人翁的感情与人格发展的塑造性的影响.本论文就这种隐性的创作转交作一梳理,揭示道教"贵柔守雌"思想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经济伦理方法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经济伦理 ,应当用正确的方法阐明经济形态中经济活动与作为非经济活动的道德的关系。近现代西方经济学家、伦理学家用种种方法去说明二者的关系 ,对我们很有启迪。正确的方法一是从经济因素与道德因素的互动关系入手 ,二是运用经济范畴人格化的方法去阐明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关系。这种研究的方法既适合一般市场经济 ,也适合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形态。  相似文献   
3.
上帝是西方宗教信仰体系中一个核心的概念,它是宗教信仰者将他们不能理性解释的各种恐怖力量人格化之后所形成的崇拜对象,同时信仰者也通过祈祷、牺牲、读经、参拜等各种宗教仪式来表达他们与上帝的联系。那么,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这个上帝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弗洛伊德认为所谓上帝就是人类在原始状态中对父亲形象的一种扭曲的记忆和病态反应。他的这个结论来源于他对人类原始社会关系的猜测和对儿童普遍心理情结的分析,其意图是将个人行为的理论与人类古老的历史融合在一起,通过分析上帝的形成史来支持他在心理学方面的发现。在《图腾…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对人格的分析从来不是抽象的,他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把对人格的分析与资本主义制度紧密结合起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现象。通过对人格问题的分析,从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作出了入木三分的揭露。  相似文献   
5.
《思维与智慧》2008,(2):F0003-F0003
门神起源较早,最初以门本身为门神,汉代以后出现了人格化的门神,先为勇士成庆,后来画荆轲为门神。南北朝时期的门神为神茶、郁垒,唐代两住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本为守卫宫殿的官员,唐太宗李世民感觉二人太辛苦了,令画师绘了二人像,挂于门旁,后来演变为门神。五代开始又以钟馗为门神。宋代以后门神依旧,但出现了装饰性门神。贴门神的目的是避邪,通过门神驱邪,因此门神又是守户之神。  相似文献   
6.
灶神崇拜是从原始社会火崇拜发展而来的,早在周代,灶神就已从火神的煊赫地位降至“居人间司察小过”的小神。汉代的灶神既能给人们带来富贵尊荣,同时又司察人过,上白于天,是上天派驻各家监视人们行为,并主一家祸福吉凶的特派员。汉代灶神的形象已脱离了先秦时期半人半兽的特征,不但以人的形状出现在神坛上,而且又从老妇演变为有名有姓、拖妻带子的男子,是一个人间气息十分浓郁,完全人格化的家庭神祗,已完全融入中国的世俗社会生活中,成为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神灵,相沿至今的腊月祭灶习俗即始于汉代。  相似文献   
7.
古希腊诸神与中国诸神在形象的整体历史演变中呈现出内在同一性。把握中国与古希腊多神信仰的关键在于梳理出两个神话体系中具有发生学意义的大神,在古希腊,这一大神为酒神;在中国,这一大神为傩神。神的演变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以及人类认识发展同步。古希腊神话能为理解中国民间诸神提供有益的启示,中国民间诸神亦可为理解古希腊神话提供有益的启示,这样的双向启示对认识古希腊与中国宗教乃至世界宗教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