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的确是一种很好的交流媒介,我相信每个女孩子都不会拒绝来信的。因为处于青春期的你,常会被多愁善感困扰,希望有人来倾听你的声音,你的忧虑。可是,有些人就爱利用这种方式来猎取女孩子的芳心。这种人就象姜太公钓鱼那样,从来都是不急不慌的,而是让你自己走进他的圈套中。他的每一封来信就象鱼饵一般,使你感到如同和一个遥远而知心的朋友在做心灵上的交流,既亲切又觉得陌生,既遥远又觉得亲近,使你在不经意中和他交往下去。  相似文献   
2.
张丽丽 《天风》2011,(12):34-34
上海市基督教两会于2011年11月7日至9日,举办了“2011年市区教牧同工退修会”,50余位教牧同工参加了本次退修会。促进教牧同工适时从禾场中退下来,更好地亲近上帝,从而提高牧养能力。  相似文献   
3.
一诚禅师1949年出家,8年后手持虚云老和尚的手扎上云居山,从此跟随虚云老和尚直到他圆寂。禅师在亲近虚老的时间里,获得时任云居山真如寺方丈性福大和尚的青睐,传给他沩仰宗法脉。其时虚老亦视其为法门龙象,鉴于已接法于性福大和尚(性福大和尚是虚老的法子),就代另一个弟子明一观本禅师传给禅师临济宗法脉。一诚禅师之所以被虚老看重,与其自身具备的天赋素质不无关系。早在少年时代,禅师到附近的乌山寺礼佛时,  相似文献   
4.
佛言祖语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金光明经》听闻信解,不随地狱、饿鬼、傍生、阿苏罗道,常处人天,不生下贱;恒得亲近诸佛如来,听受正法,常生诸佛清净国土。所以者何?由得闻此甚深法故。是善男子、善女人,  相似文献   
5.
张丽丽 《天风》2011,(12):34-34
<正>上海市基督教两会于2011年11月7日至9日,举办了"2011年市区教牧同工退修会",50余位教牧同工参加了本次退修会。促进教牧同工适时从禾场中退下来,更好地亲近上帝,从  相似文献   
6.
学诚 《法音》2007,(10):19-24,25-31
一、认清世间过患,远离恶友恶法我们今生得到了暇满的人身,遇到了佛法,非常地幸运。学习佛法,第一步就是要认清世间的过患,远离恶友恶法,多亲近善知识、善友。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人是生活在群体当中的,必定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在什么环境当中,就会被熏染成什么样子。尤其现在是交通、通讯  相似文献   
7.
周以撒 《天风》2008,(16):40-42
敬拜上帝,是蒙恩的群体对拯救施恩的上帝的合理回应.崇拜最广泛的定义就是神与他子民的相遇.在相遇中,神向他的子民显现,他的子民以感恩的心回应.在这个相会里,上帝向他的子民显明他的同在,属他的民以颂赞感谢回应.这样的崇拜使敬拜者被引到上帝面前,亲近那位赐生命和使生命有意义的主.从与上帝相会的经历里,敬拜者得着能力,刚强壮胆,过着有指望的生活.本文尝试从赞美在崇拜中的必须、性质以及果效来谈赞美的事奉.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父子疏离、祖孙亲近现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家庭伦理中存在着父子疏离、祖孙亲近的文化现象 ,它是儒家重孝轻慈的文化根源 ,也极有可能是昭穆制度的现实基础。在这种文化现象的影响下 ,形成了中国古人循规蹈矩的保守性格 ,使中国古代社会呈现出前进一步后退半步的发展态势。这种现象在当代中国社会仍然普遍存在 ,应该也必须引起教育专家和主管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谦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使得谦逊的有效性受到质疑。传统与现代观点的矛盾使得组织领导对是否表现谦逊以及如何表现谦逊产生疑问。本文基于人际关系视角,探究谦逊领导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效应,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下属归因的领导谦逊动机的作用。采用两阶段295份领导下属配对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控制了领导成员交换关系之后,谦逊领导通过提高与下属的关系亲近性促进下属的组织公民行为(建言和帮助行为)。同时,当下属归因的领导谦逊印象管理动机高时,谦逊领导的积极作用会被削弱。本文之后讨论了研究贡献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陈企瑞 《天风》2011,(2):48-48
古时以色列人献祭或为感恩,或为赎罪,或为与神亲近,他们以献祭表自信仰、坚定信心、延续民族的精神,耶和华神不但喜悦这样的献祭,更喜悦献祭者有敬虔、敬畏、顺服的心灵。新约时期,耶稣基督道成肉身,亲自摆上成就了神人和好的救赎大功,他是神喜悦的祭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