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8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人间美学》强调的不是个人,而是人间;不是情感,而是新人类与大人格;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艺术,而是与大生命互补互动的大艺术。这种大艺术的无限时空和无限对象,就是由天、地、人建构的大生命或曰大生命网本身。  相似文献   
2.
为考察祖辈协同教养与幼儿错误信念理解之间的关系以及幼儿亲子依恋的中介作用,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调查了某城市三所幼儿园345名小班至大班的祖辈协同教养幼儿及其家庭教养人。对幼儿使用操作任务考察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对其家庭教养人利用自陈式问卷收集家庭教养方式和亲子依恋等数据。结果显示:(1)祖辈协同教养类型显著影响幼儿的错误信念理解水平和亲子依恋,“有祖辈同住”协同教养幼儿的错误信念理解水平以及依恋的安全性均显著低于“无祖辈同住”协同教养幼儿;(2)亲子依恋在祖辈协同教养的民主信任和教养冲突两个维度与幼儿错误信念理解能力之间分别存在显著的中介作用;(3)祖辈协同教养类型在教养冲突、亲子依恋、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中介模型中起调节作用,在“有祖辈同住”条件下,协同教养冲突显著负向预测幼儿的亲子依恋安全感。  相似文献   
3.
不良的亲子依恋是导致儿童抑郁症状的风险因素,但其对儿童的影响会因儿童对环境的生物敏感性不同而存在差异。为探究家庭中母子、父子依恋对儿童抑郁症状的影响及儿童生物敏感性(本文中采用迷走神经抑制作为指标)在其中的作用,本研究结合行为任务、问卷报告、生理测量等多种研究手段,招募150名学龄儿童(平均年龄8.64岁,63名女孩)参与研究。结果表明:(1)学龄儿童的母子依恋水平高于父子依恋水平。(2)高水平的母子依恋与父子依恋会同等程度地降低儿童的抑郁症状。(3)儿童对环境的生物敏感性对母子依恋影响儿童抑郁症状路径的调节作用显著,生理上对环境更敏感(高迷走神经抑制)的儿童更易得益于高母子依恋,表现出较低的抑郁水平;但同时,这类儿童在母子依恋较低时也更易表现出较高的抑郁水平。(4)儿童的生物敏感性对父子依恋影响儿童抑郁症状路径的调节作用不显著,高父子依恋对生物敏感性水平不同的儿童均存在有利影响。(5)在不同情境中测量的迷走神经抑制对亲子依恋影响儿童抑郁症状的调节作用模式相似,表现出跨情境一致的特点。本研究率先揭示儿童迷走神经抑制与亲子依恋对儿童抑郁症状的联合作用机制及父母角色差异。  相似文献   
4.
研究考察幼儿气质与母子互动质量对执行功能的作用。160名2~3岁幼儿及其母亲(主要抚养者)完成了亲子互动任务,然后幼儿完成工作记忆、认知灵活性与抑制控制的测查任务。结果发现母子互动质量对幼儿认知灵活性有显著预测作用,幼儿努力控制负向调节母子互动与认知灵活性的关系,即幼儿努力控制维度得分越高,母子互动对幼儿认知灵活性的作用越小。研究表明幼儿气质与亲子互动质量的交互作用解释幼儿执行功能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中国宗教工作在新时代的新内容、新命题。宗教中国化既是历史文化传统与现实需要之间长期互动的一个过程,包括各大宗教历史上与中国社会彼此适应、与中华文化相互汇通以及与本土政治多方磨合等;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不同宗教全方位"重新相遇"以来出现的现实问题。毋庸讳言,当今各宗教所面临的与中国文化、中国社会之间的张力并未消失,加之国际上各宗教组织与政治势力仍抱着对中国宗教施加影响的图谋,就使得宗教中国化的实践更具复杂性和曲折性。  相似文献   
6.
对1353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探究亲子间科技干扰与青少年网络人际关系成瘾之间的关系,相对剥夺感的中介作用及内在觉知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亲子间科技干扰正向预测青少年网络人际关系成瘾;(2)相对剥夺感是亲子间科技干扰与网络人际关系成瘾之间的中介变量;(3)亲子间科技干扰与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的间接效应前半段受到内在觉知的调节。因此,亲子间科技干扰和网络人际关系成瘾之间存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7.
宋仕婕  佐斌  温芳芳  谭潇 《心理学报》2020,52(8):993-1003
通过实验研究了群际互动中个体对不同来源身份的消极群体评价的情绪反应及群体认同的调节作用, 并从情绪-行为反应的连续性视角探索群际敏感效应的行为表现及内在机制。结果发现:(1)相比内群体的消极群体评价, 外群体的消极群体评价更能引起消极情绪反应; (2)群体认同对群际敏感效应起调节作用, 高群体认同者对来自外群体消极评价的情绪反应更加负面, 而低群体认同者这种趋势并不明显; (3)高群体认同者在经历外群体的消极群体评价后会表现出更多的内群体积极行为, 且消极情绪反应对此起中介作用。研究扩展了群际敏感效应的适用范围, 并为探讨其内部机制和后续影响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设计对232名大学生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考查双元互动教学模式下大学积极心理学教学对其学生积极心理学知识、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改善效果。结果发现:(1)双元互动教学模式能显著提升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学知识;(2)双元互动教学模式下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积极的价值观念显著提高,生活满意度得到保持;(3)在双元互动教学模式下大学生个人价值观以生活满意度为部分中介促进总体幸福感形成,以促成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双元互动教学模式可以实现大学积极心理学学科教育和情感培养的双目标。  相似文献   
9.
采用“中国学校课程教学调查项目”中1811名八年级学生及其家长作为样本进行调查,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数学成绩的关系,考察亲子沟通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显著正向影响数学成绩;(2)亲子沟通、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数学成绩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亲子沟通、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数学成绩之间具有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倪渊  李翠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5):711-730
多层次积极追随力是创业企业成长的重要保证。已有研究强调不同显性领导对积极追随力的影响, 结论存在较多争议。对此, 以内隐领导理论为基础, 构建了“内隐创业型领导-积极追随力”的多层次互动模型。根据此模型, 内隐创业型领导通过关系认同和领导代表性对个体与团队积极追随力产生促进作用; 团队积极追随力通过积极心理资本塑造内隐创业型领导; 团队差序氛围、员工传统性和领导特质调节焦点是互动关系重要的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