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家佛教徒有哪几种戒呢?大概来说有三种。第一种是五戒,其次是八关斋戒,再就是菩萨戒。现在我把顺序倒过来,用最简单的话解释。菩萨戒不论在家、出家,谁都可以受,受菩萨戒就意味着:我愿意做菩萨,所以我自愿接受菩萨所应该做和所不应该做的那种约束。  相似文献   
2.
净因 《法音》2000,(12):24-33
(八)如何持不杀生戒  经常有人跟我讨论在家人持不杀生戒是何等困难。身为出家人整天坐在寺里,持不杀生戒当然较容易;但对在家人来说,为了赚钱养家糊口,为了生存,持此戒就不那么容易了。其实问题的关键取决于我们对此戒认识的程度如何。如果我们对此戒的重要性和社会价值认识不足,此戒当然不易守;反之,若对此戒的认识程度越深,守此戒时就会心甘情愿,守得越彻底。现就如何守此戒,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1、认识食肉有害健康  食肉有害健康,主要有如下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超级市场出售的肉看起来很诱人,但很少人知道…  相似文献   
3.
佛教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成佛,成佛即成为最圆满的人,其最重要的基础首先在于成人。不能成人,何以成佛?佛教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成佛,成佛即成为最圆满的人,其  相似文献   
4.
当今社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高度,而佛教的教义、教规和伦理规范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相吻合,佛教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都体现在戒和律中。在各种戒中五戒最为重要,如果五戒修持不好,一切戒都将无从着手。五戒是僧人的根本道德,若能作为社会的基本道德标准,则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净因 《法音》2001,(1):1-9
五戒是实现人类和乐生存的根本。人类的幸福首先应尊重有情的生存,所以“不得杀生”,这在讲座之一中已有详细讨论。人类的生存,要依赖衣食住等资生物资,这些东西因此被称为“外命’。如果这些资生之物被巧取豪夺,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威胁有情之生存。正如《大智度论》所说:“不盗有何等利?答曰:人命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若夺财物是为夺外命。何以故?命依饮食衣被等故活,若劫若夺是名夺外命。如偈说:‘一切诸众生,衣食以自活;若夺若劫取,是名劫夺命。’以是事故有智之人不应劫夺。”[1]换言之,当一个人的生命得到保障后,…  相似文献   
6.
晋孝武帝是晋代信奉佛教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一直礼遇高僧,经常与著名的高僧来往问道。他还听从尼僧的建议来管理朝政,并以皇帝的命令厚葬那些圆寂的高僧。作为九五之尊的帝王,孝武帝还皈依在高僧门下受持五戒,成为一名虔诚的佛弟子。下面就对晋孝武帝与佛教的关系作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净因 《法音》2000,(11):3-14
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我们只有遵守一定的交通规则,才不会发生交通事故,警察也不会找我们的麻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也必须遵守一定的生活规则,才能平安、健康、幸福地度过一生。这个生活规则是什么呢?早在二千五百年前,佛陀便为我们提供了这种规则。最基本的有五条,一般称为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与不饮酒。  相似文献   
8.
心观 《法音》2007,(5):47-48
佛法大海,渐次而入。从皈依三宝,到发心出家,经过剃发,受十戒,乃至圆满具足戒,这是一个渐次的过程。正如《多论》所说:“染习佛法,必须次第。先受五戒,以自调伏;信乐渐增,次受十戒;善心渐增,然后受具。得法味故,好乐坚固,难可退败,不破威仪。一时受者,反上失次,又破威仪。如游大海,渐渐深也。”  相似文献   
9.
践行《希波克拉底誓言》与"医家五戒十要"的终极目标是医学应当,医学伦理根基是将病人的利益置于首位。两者应当传承的内涵是,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医学理性精神和人道、善良行医的本色和排除杂念的纯洁的行医风格。两者殊途同归,恪守善良行医、医者仁心,守护医学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0.
践行《希波克拉底誓言》与“医家五戒十要”的终极目标是医学应当,医学伦理根基是将病人的利益置于首位.两者应当传承的内涵是,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医学理性精神和人道、善良行医的本色和排除杂念的纯洁的行医风格.两者殊途同归,恪守善良行医、医者仁心,守护医学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