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到唐代得到长足的发展,最突出的表现是禅宗的兴起。禅宗兴盛,竟至女皇武则天迎请北宗禅师神秀为“帝师”,中宗、睿宗亦崇拜神秀的门徒普寂、义福。到开元前后,可以说佛教发展到极盛时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在此之前便已形成的上下皆尊佛的社会风气,此时更加普遍、更加盛行,文人学士尤其受到佛经与佛教思想的影响。佛教与文学的结合,已成为唐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不少诗人,都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影响,成为佛教的信仰者。诗僧尚且不论,一般诗人。  相似文献   
2.
入台     
山水情多不自由,白头终作五台游。万重云树一高低出,千里浮沱背面流。绝项直疑天北极,朝阳初见海东头。共传此是清凉地二为洗烦心尽日留。入台@陆深~~  相似文献   
3.
2001年1月25日是个令石狮人永远难忘的日子。这天,一场正义与邪恶的殊死搏斗在石狮市宝盖镇坑东村五台庵上演,五台庵僧人陈莲周不幸壮烈牺牲,用自己25岁的年轻生命抒写了一曲人间浩然正气之歌。  相似文献   
4.
山西五台山“山名”颇多,但“五台山”之名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其名称源于“五座台顶”之地理景观,但在后来的发展中,“五台”和佛教义理名相彼此融合,相得益彰,这离不开历代祖师的诠释。从北魏至唐代,祖师有多种解释,其中,澄观通过对“五”的诠释将这一地理景观赋予佛教意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宋元时期,延一和八思巴进一步引入密教经典和思想,予以重释和新证;明清时期,以镇澄和三世章嘉为代表的祖师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历代祖师们将五台山的五座台顶和五方、五部、五佛、五智、五蕴等一一对应,赋予其独特的佛教文化内涵,将“五台”认定为五方佛的幻化之地和文殊菩萨的智慧圣地,使自然意义上的台顶成为佛教义理和名相的地理表征。祖师们的论证,一方面受到了佛教文化中以“五”组织名相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崇尚数字“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俄藏黑水城文献TK75内含四种经文及一份"六十花甲"口诀,是一部以藏传佛教文殊信仰为主体内容的经文汇编。文献第二部分是德格版《藏文大藏经》中《至尊圣者文殊师利增上智略陀罗尼》的汉译,其中还抄录了北宋法贤译师翻译的《佛说妙吉祥菩萨陀罗尼》里的偈文,与第一部分"成就法"及第三部分"供养法"构成了完整的文殊菩萨修行仪轨。TK75不但证明了文殊信仰特别是"六字文殊"的传播超越了民族和地域的界限,更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西夏文殊信仰所具有的"汉、藏并传"、"形式多样"、"即世而离俗"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甘露寺五台刹若林,一刹一名字。是处有山泉,即号甘露寺。泉出于地露降天,是一是二犹疑焉。天生地成胥为水,则其同也理固然。露无不甘此独占,羶芗实以依金仙。应真五百皆离垢,既称离垢身何有?乃曰居然浴于斯,此可质诸师利否?  相似文献   
7.
<正>借巧合之机缘兮,远纷纷之世务;偿经年之夙愿兮,朝圣地而壮游。避红尘之炎炎兮,入清凉之境界;与天地而合一兮,共万物而周流。观万壑之纵横兮,望千岩之耸立;赏青松之郁郁兮,悦白云之悠悠。渐飞鸟其相与兮,悟众生  相似文献   
8.
王秉韬,字含谿,清军镶红旗人。乾隆十二年(1747)举人。二十四年(1759)选授陕西三原知县。历任河南光州(今潢川)知州、山西五台、榆次知县,保德知州、安徽颍州(今阜阳)、江苏淮安知府,广西左江道台、奉天(今辽宁沈阳市)府尹、河南布政使,官至河东河道总督。性耿直,历官所至,以勤政廉明著称。  相似文献   
9.
五台山研究会自成立以来,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历程,克服了人员紧缺,资金紧张等一系列困难,初步为我省五台山研究创立了一个基业。从1985年到现在,进行了多学科的学术研究和交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我受五台县县委书记秦新年、县长刘银和及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区委书记、五台山管理局局长白俊章同志的委托,向来五台山参加此次会议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表示真诚的欢迎和热情的问候!对一如继往关心和支持五台山工作的领导表示由衷的感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