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君子公民”理论作为一种儒家现代化的“身份转型”方案,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之一便是需要厘清其权利基础和道德边界,亦即正确处理权利与道德的关系。一种可能的辩护是:君子公民是道德主体与权利主体的双向互补,借鉴罗尔斯所刻画的两种道德能力,可以化解其双主体的内在冲突。一方面,君子公民的行动逻辑仍然基于权利主体,其基本行为规范与公民道德体系是相容的;另一方面,君子公民又是一个道德主体,他不局限于以权利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还追求个人的美德与群体的共同善,通过道德自律寻求内在超越,从而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在校大学生为被试,考察社会比较的一个重要领域—学业竞争中的比较偏差。通过操纵竞争双方的实力(强VS.弱)以及竞争对手的信息清晰度(清晰VS.模糊)来考察不同的任务类型与信息清晰度对竞争中认知偏差的影响,以及探讨认知偏差对决策者决策意图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社会比较中,面对不同类型的问题,会出现不同的认知偏差;竞争双方信息清晰时优于常人效应会减弱;认知偏差会影响个体的决策意图和决策行为。  相似文献   
3.
任务类型与信息清晰度对社会比较中认知偏差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比较中的认知偏差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中表现出的过度自信与不自信现象.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以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两个系列实验,探讨了社会比较中认知偏差现象的原因以及对判断和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社会比较中,面对不同类型的问题,会出现不同的认知偏差;在社会比较中,不同类型的问题和信息清晰度共同影响认知偏差,且二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社会比较中的认知偏差会影响个体的决策意图.  相似文献   
4.
于慎行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史学家,其佛、道思想生动而集中地反映了晚明时代的思想风貌.于慎行参禅学佛,但对佛教现状多有批评.他探讨了佛经的翻译问题,援引佛经义理来诠释儒家经典.于慎行严格区分作为宗教组织的道教和作为学派的道家,除开晚年,他对道教基本上抱持相对疏离的态度.他服膺黄老之学,以无为政治为其施政理念,同时也深受老庄学说的影响.于慎行主张以儒家为主导,统摄佛、道,实现三教融合.  相似文献   
5.
宋代学者对《周礼》的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学者围绕《周礼》的真伪及作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尊信者认为,《周礼》为周公遗制,是最完备的治国大典,可以用之万世,怀疑者认为,《周礼》为刘歆傅会而成,内容荒诞不经,不符合上古社会,实为祸乱天下之典,折中者认为,《周礼》非纂于一人一时,其中既有周公旧章,又有后人陆续搀人的内容,还有学者认为《冬官》并未遗失,一些学者还分析了《周礼》不能推行于世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文殊菩萨是大乘佛教中的首席菩萨,主司智慧。自文殊信仰伴随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以来,文殊造像在中国产生并经历了一段旺盛的成长时期,到晚唐至五代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文殊造像组合形式——新样文殊。对新样文殊的判断标准和产生渊源进行分析和探讨,可以发现,新样文殊的粉本应始于敦煌本地,故其产生渊源依旧是敦煌旧样文殊变中形象的转化。  相似文献   
7.
汉字识别中结构方式差异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高频常用汉字为材料,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速示条件下的同一性判断法,对汉字识别中结构方式差异敏感性进行探讨。结果发现:在汉字识别中,人的视觉系统不受字形变化的影响,而更敏感于结构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王寅 《孔子研究》2016,(5):123-130
李光地是清初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但他在承继程朱理学的同时,强调汉宋兼采,融汉学于理学之中。李光地的"六经皆理"思想是其经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其一,提出"六经皆理",强调六经的义理价值。"义理"指百姓日用、修齐治平之理,具有较强的实践精神。其二,治学路径为"尊经明理",从经学原典中发掘、阐释义理。其三,在具体的治学方法上,提出"求理于经"与"取证于经"两种理路,以经学考证来解决义理问题。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素问》一书以“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是乃“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之立意展开了“气”的各种表述。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社会比较中的认知偏差现象越来越多的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该文主要介绍了社会比较中的认知偏差现象:“优于常人”效应和“差于常人”效应。并对其理论依据、测量方法以及研究的理论意义分别进行了介绍。最后,在对以往研究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