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清人编选清诗总集比之其他任何朝代选同时代诗人诗歌的数量都要多,且众体皆备,内容丰富,表现出复杂多样的内涵及特征.仅以乾隆、嘉庆时期来说,现存清诗总集中有关乾、嘉诗歌的辑录约有60多种,其中地方性诗歌总集占了绝大多数,分布地域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如欲全面考察乾嘉诗坛,仍应以全国类诗歌总集为主,现存这类总集较重要的有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符葆森《国朝正雅集》、王豫《群雅集》、王昶《湖海诗传》以及徐世昌的《晚晴簃诗汇》等.  相似文献   
2.
焦循的数理思想与乾嘉学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清代乾嘉学者焦循的“理本自然”、“名起于法”、“数在形先”等数理思想的剖析 ,探讨焦循的数理思想与乾嘉学术的关系 ,可知他的数理思想是在人类已有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继往开来、推陈出新 ,摆脱陈规旧习的束缚 ,提出新的假设或理论 ,从而为我们重新评估乾嘉学术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凌廷堪是清代乾嘉之际的著名经学家。他提倡复归古代礼学,其礼学思想是在由清初至乾嘉学术思想领域理学与礼学之辨、尊孟与崇荀之争、以古礼正今俗的学术氛围中形成的。他采用了考据的方法研究礼学,辨析理礼字义,目的在于剥离宋儒在古代礼学研究中所加进的非儒学的"理"的性质,以维护儒学的纯正。他的礼学思想未能开辟出新的学术规模,反而要退回到原始的礼学那里,其学术气象亦可谓狭而小也。虽然他已越出了乾嘉纯汉学研究的藩篱,但是他对乾嘉新义理学所起的实际作用仍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墨学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学乃先桑显学,惜至秦汉,几近中绝。至清代乾嘉时期,由于校勘经书的需要,方有学者校勘《墨子》。清末,孙诒让著《墨子间诂》,集清代学者《墨子》校勘之大成,《墨子》书始可读。1904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子墨子学说》及《墨子之论理学》。用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方法来阐释墨家思想学说,标志着20世纪墨学研究的开始。  相似文献   
5.
清代乾嘉学人继承了清初以来批评宋儒"图书"易学的学术传统,但是也表现二种不同的学术取向:一是通过批评宋儒"图书"易学这一途径来完成向汉易探求的转换,同时对其"先天"、"太极"之学所显现的思想内涵也着力予以维护,其"图书"易学本身已由文献的真伪诘辨,逐渐转向阐发其思想内涵的价值,并且从哲学的角度予以重新审视"图书"易学。二是从本质上颠覆了宋儒的"图书"易学,虽然貌似回归传统的象数之学,事实上却是创拟了一种有别于宋儒"图书"易学的新"图书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焦循是乾嘉时期著名学者,所撰《孟子正义》被誉为清代《孟子》学的集成之作。焦氏批校《孟子注疏解经》,是其撰著《孟子正义》的重要环节。从识语内容出发进行考察,可知其特点有二:一是以考释、校勘赵注为主,反映了焦循治学之倾向;二是深受乾嘉学风影响,受容乾嘉学术成果。此两点皆为其《孟子正义》所集成并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阮元是乾嘉汉学家中注重义理阐发的学人之一。他依据经传本文及汉儒遗说,提出孔孟之"道"是以"尔亲我爱"为核心义涵的"仁",践行孝悌之道是实现仁道的第一要务,以礼为准绳、以中和为尺度节制与人性伴生的情欲则是以仁孝治世的关键。他对孔孟伦理观的还原性考释,意在矫治宋明理学"虚悟远求"的积习,发扬孔门重实践、求实效的宗风,实现儒家伦理学修己治人、保民济世的效能。  相似文献   
8.
蒋孝军 《哲学动态》2012,(10):52-57
随着汉武帝立五经博士、独尊儒术,五经便在中国的文化系统中一直起着主心骨的作用。这种重要作用体现在它与统一思想、整饬人伦和建构制度这三者的密切关系上。经学在汉以后的漫长岁月中,其形态是基本稳定的,但是到了清代特别是清末,经学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清代乾嘉期间,政治相  相似文献   
9.
崔发展 《孔子研究》2012,(1):104-114
乾嘉时期,"实事求是"作为主流话语,可以视作一个经学阐释性命题。在阐释学的视域下,这一命题或可细分为"实事求是者"(阐释主体)、"实事"(阐释对象)、"求"(阐释方法)与"是"(阐释目标)等几个方面。而其具体内容亦可简括为只要自己("实事求是者")从坚实的、客观的阐释对象("实事")出发,通过可操作性、可重复性的阐释方法("求"),就能将客观的经文、经义或儒道("是")阐释或还原出来。通过尝试性地展开这一命题,它所内含的一系列问题也会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10.
关于明清两代不同学术典范的转换及其成因,学界或者以清代文字狱的打击来说明,或仅仅诉诸明清改朝换代的影响,其实这些都是外缘性的条件。只有从明代理学的总体走向出发,尤其是从朱子理学到明代气学发展演变的内在理路出发,才能揭示从明代气学到乾嘉汉学的一贯性;而气学本身对朱子理学的继承与转向、对阳明心学的抗辩与纠偏以及其本身所突出的宇宙根源意识与实然求知趋向,不仅表现了其与乾嘉汉学的内在一致性,而且也充分证明了其对明清学术典范转换的开启与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