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雍树墅 《周易研究》2020,(1):98-104
朱熹的琴律理论主要包括运用三分损益法的生律思路计算五音十二律与古琴徽位、琴上三准的掐断率并对其进行划分等。朱熹琴律理论中的儒家乐教思想主要体现在通过琴律以维护君臣关系,即论五音十二律以维护君臣关系、论琴上三准以区分君子与小人、论调弦之法以求五声伦序顺置等。他的乐教思想是以“理”为核心所生发出的一种音乐哲学思想:以“天理”作为乐教思想的理论依据,以“中和”作为乐教思想的心性基础,以“致知”作为乐教思想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音乐"中和"审美观是在长期的乐教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孔子之儒家继承了西周雅乐"尚中"、"尚和"的审美趣向,倡导"中庸"的音乐审美标准,提出了文质中道、尽善尽美、节情适度的"中和"审美观,由是而实现其"成于乐"的教化目的。子思以此为基础,以"致中和"为终极关怀,探究"天下之大本",为儒家乐教构建了形而上的哲学根据。公孙尼子、孟子、苟子等后儒相继而起,文献日益丰富,理论渐趋缜密,推动了先秦儒家乐教"中和"审美观的系统化,并为中华民族的音乐审美奠定了基调。  相似文献   
3.
马一浮一生将发明自性视作为学宗旨,以阐明儒家六艺之教统摄一切学术。他所说六艺者,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他认为,六艺之教,莫急于礼,礼主于义,以敬为本,礼以导行,循理践形,制度文为,皆在于礼;礼乐之源,本于孝弟,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以道和,法界一性。马一浮论儒家礼乐教之大义既明,近代以来"礼教吃人"等对于儒学的偏见自会不攻自破。  相似文献   
4.
《性自命出》的心性论和乐教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自命出》不但为先秦儒家心性论研究提供了新理论来源,而且为先秦儒家美学研究也提供了一个新文本。在人性论上,《性自命出》持当时流行的自然人性论。人性的本然材质在与外物的交接过程中化性为情并奠定心志,从而为后天的礼乐教化提供了可能。礼乐虽都出于情并作用于情,但礼教更多的是直接逼索心志,从而奠定心志,产生道德情感。而乐则能直入生命情感的本然深处而直接切近天性,在对自然、感性情感的感染、鬱陶、摩荡中使得心志、情思油然而动,从而自然、自觉地激发道德情感,最终成就美善圆融、身心和谐的君子人格。  相似文献   
5.
易存国 《学海》2003,(1):187-190
关于中国艺术及其美学精神问题 ,学界曾有诸多探讨。本文认为 ,这些成果虽然各自研究的角度不同、重心不一 ,但都给我们提供了某种启发。然而 ,有一个关涉到中国艺术美学精神命脉的问题却鲜有提及 ,那就是 :中国不仅是一个诗的国度 ,更是一个重视乐舞的国家 ,我们甚至可以说 ,中国艺术及其美学精神自始至终就盘旋在“龙飞凤舞”的根上。因此 ,“诗教”与“乐教”之双璧成为解开中国艺术美学精神的锁钥  相似文献   
6.
陈来 《孔子研究》2016,(5):5-12
《乐记》初步奠定了儒家心性论的基本框架,确立了儒学的理欲观,强调了气对道德和风俗变化作用的德气论,把乐与国家的治乱联系在一起,把乐之道与政之道关联在一起,用道德化、政治化的方式去看待、分析乐,强调用歌乐来促进和培养德性、治心修身,形成了儒家的心性—乐教论。  相似文献   
7.
杨传召 《孔子研究》2022,(1):97-105
自周初至孔子之时,乐教作为人文教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始终受到关注、推崇与系统性地实施,而其彻底的失落则发生于孔子身后的战国时代.由于乐教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及其与时代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在儒门之外,乐教乏人问津或遭受峻厉批判.而于儒门之内,孟子对于乐教已十分陌生,这是应当受到重视的孔孟之间又一重大分别;荀子则着力将"乐"...  相似文献   
8.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也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作为教育家和思想家,形成并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理论思想体系,对我国古代的儒家思想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培养人的品格而提出的音乐教育思想,成为我国古代重要的理论性依据.本文通过对孔子的乐教与礼教、乐教与诗教等方面的论述,阐述了其音乐思想对人的品格形成的重要性,对我国现阶段的音乐教育也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9.
《乐记》发展了儒家关于音乐的特征、乐教的功用以及内容与形式、美与善、礼和乐等关系的思想,突出了音乐的政治教育与教化功能方面,它是中国古代最重要、最系统的音乐教育思想的论著,至今仍未失去其灿烂的光辉。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