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伟 《佛教文化》1996,(4):46-47
读《佛教文化》1996年第二期“当机者说”一栏主持寄语,谓“我们现在都说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可是一种根本不关心宗教文化的文化,或者说根本漠视现代宗教文化人文意味的文化,又意味着什么呢?”我深有同感,社会上确有这么一种观点,视佛教文化为正统学术文化未流或不入流之文化。笔者认为,持此观点的人是因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入所致。不过,我们不必在意佛教文化在不在“人文”之列。因为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注重的应是佛教文化在现实社会中事功上的作用,而不是其名声的显现…  相似文献   
2.
曾晶 《美与时代》2014,(9):113-113
通过对现代生活陶艺“人性化”、“个性化”、“形式美”三大时代特征进行分析。通过论述都市生存意识、生活理念、审美消费等现代都市生活的特点来阐述现代生活陶艺的都市情结。  相似文献   
3.
翻开道教史册 ,数不尽的修炼人 ,道不完的神仙事。他(她 )们奇功异能 ,神奇的人生经历 ,为后世的人们留下了谈玄说理的题材和修身养性的真谛。当你走进气势辉煌的湖北武当山紫霄宫大殿 ,就可以看见那面带微笑而怡然自得的张三丰坐姿神像 ,从那庄严神秘中似乎跳动着一种情结 ,一种参悟 ,一种天人合一的虚空法度……明初 ,张三丰开创武当道 ,以真武大帝为祖师 ,在教义上主张三教合一 ,修持上注重内丹炼养 ,教团里则秘传内家拳法 ;上自帝王将相 ,下到庶民百姓 ,莫不欲一睹张三丰的仙姿。明朝历代皇帝或颁诏请赴 ,或派人四海寻觅 ,可少有见其踪…  相似文献   
4.
“君临天下”后的秦始皇帝,对东方齐地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对齐文化的狂热和对齐人的复杂心理凝结成了始皇帝心中的特殊情结。这一情结是由秦文化自身的主观原因和齐文化的客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两种异质文化矛盾、融合所致。在这一情结作用下齐文化的精髓成为秦代文化的新鲜血液.也完成了自身由区域文化向一统文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乌托邦和异托邦是异质思维的两种主要形式,前者代表的是可以被同化的"异",后者展示的则是无法被同化的"异"。他者在现代性进程中有其相对他性地位,在当代性中则有其绝对他性地位。福柯重点关注的是现代性批判,但当代性描述才具有实质意义。他关于乌托邦和异托邦两者之关系的论述,为我们揭示了西方文化是如何实现从现代性向当代性转型的,他性从相对他性到绝对他性、从观念性到物质性的变迁则是这一转型的最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6.
乡土情结     
据说古代云游四方的和尚,不会在一棵树下宿两夜,为的是怕萌生了世俗的依恋,从而打断了求法访道的念头。但是他们却在深山幽谷费尽心机建起数不胜数的寺院,一代接一代地经营香火,成为云游和尚公共的家。[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龚群 《伦理学研究》2023,(1):94-101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有两类重要的价值与事实二分,一类是在世界整体意义上,柏拉图认为在感觉经验的现象世界之上还有一个理念(形式)世界,前一个是事实世界,后一个是价值世界。现象世界是由于模仿了理念世界而存在,或它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像。并且,对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真知,而对于现象世界的知识,只不过是意见而已。另一类是对于人类政治社会而言,柏拉图认为在现实的政体之上还有一类价值理想的政体,只有它才是真正正义的政体,希腊的四类主要政体并不是真正具有理想价值,它们一个比一个更远离理想价值,因而它们也都只是人类政治社会存在的事实,而并不代表真正的价值。这样两类价值与事实的二分,对于人类的思维方式有着深远影响,尤其是后者,柏拉图所提出的理想价值政体构想,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的乌托邦,在几千年西方历史上尤其是近代历史上发挥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位后现代艺术家,里希特无论是在创作形式还是有关绘画的思辨性理解在当今艺术领域都有着一定的独到之处。然而他的艺术价值并不在于他创作了哪些作品,创作了怎样的作品,而在于他的创作动机,他是以何种意识观念介入艺术创作的,以及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又是用何种方式来置换自身观念的。在当代,对于他的艺术核心  相似文献   
9.
乌托邦源自对完美的追求,但却经常导致破坏和残暴。对一个美化社会的热情为何如此迅速地将自己推向暴力和邪恶?是什么令人难解的过程使梦想将其自身转变为梦魇?我们为何一手引发自己所深恶痛绝的邪恶?  相似文献   
10.
张丰乾 《现代哲学》2008,(1):109-116
历代儒者引经据典,从"民之父母"的角度出发,对统治者提出了亲民、爱民、保民、富民等要求.但是,近现代以来的思想史研究者,对于古代社会君民关系的这一基本理论似乎未着笔墨.本文集中讨论了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早期儒家学派关于"民之父母"的思想,归纳出其中至少包含了"民之父母"需要符合"必达于礼乐之原"、"使民富且寿"、"同于民之好恶"、"顺而教之"、"有父之尊,有母之亲"等原则.孟子则借用"民之父母"的理论痛斥当政者"以政杀人"、"率兽食人"、"使老稚转乎沟壑".荀子指出当天下的最高统治者堕落为"民之怨贼"的地步,统治阶级内部其他符合"民之父母"标准的领袖可以以"革命"方式取而代之.在今人看来是"乌托邦"的这种构想,在儒家看来是应该而且能够实现的蓝图.儒家之外,<管子>提出,"法"才是"民之父母",在"法"的层面,即使是有所过错,也可以有办法弥补,不至于酿成大患,可以看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