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儒学的思想体系或理论构成中,《易传》最显著的特色和价值,是它为儒学提供了一个比较周延的自然哲学的宇宙图景,弥补了孔子儒学的学术内容上的主要缺陷。《易传》的宇宙图景是通过解说八卦或六十四卦这个独特的逻辑框架而表述出来的,并且显然是感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其内容大体上可以归纳为这样三点:  相似文献   
2.
在现存《春秋》对鲁国国君夫人的记载中,出现过两例极为特殊的用法。一为《庄公元年》所记载:“三月,夫人孙于齐。”一为《僖公元年》所记载:“十有二月丁巳,夫人氏之丧至自齐。”按照《春秋》的义例,在记载国君夫人时照例应书明其姓。但在这两段文字中,两位夫人同样都来自于齐国,却同样被史官隐匿了“姜”姓。自《公羊》《谷梁》而下,学者们对于这个问题提出非常多的解释,但都未能形成通解。然而,在史官突兀地改变其记事文例的表象之下,实际上反映着当时齐国与鲁国两个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关系与外交态度的转变,故而有必要再行探讨与厘清,力求还原文本真实与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3.
解树明 《周易研究》2022,(4):93-100
清咸丰十年,《易卦变图说》始由沈映钤付诸梨枣。沈氏认为此书非全祖望之作,后世学者咸承其说。考《易卦变图说》所及著者相关信息,均与全祖望行实、著述相合。此外,周广业《经史避名汇考》《过夏杂录》明确著录《易卦变图说》为全祖望所作,并对书中内容予以征引,所引内容与沈映钤刻本一致。《易卦变图说》作者的考实,对全祖望经学研究尤其是对其易学思想的研究具有推动作用,而且对易卦变图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神农易"与《伏羲易》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神农易"与《伏羲易》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是中华大易体系的一体之两面,它们共同严密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宇宙生成理论,以二进制数理自然地展现了宇宙生成的本然面目。它们孪生的对立统一关系恰恰又反过来证明着"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以道阴阳"的易理精蕴和大易本旨。"神农易"与《伏羲易》的并行,将启示着人们重新对《易经》的象数进行深入地反思。  相似文献   
5.
黎昕  赵妍妍 《哲学研究》2012,(5):32-41,128
<正>朱子学自12世纪创建以来,不仅极大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而且先后风靡韩国、日本,逐渐成为东亚世界的主流思想。虽然朱子学自16世纪末17世纪初传入欧洲后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未能作为一门独立学说获得长足发展①,在北美更是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沉寂期,但最终在当代(尤其是  相似文献   
6.
孔子与《易》是有密切关系的,抛开《史记》和帛书的记载不言,仅就《论语》中两条最直接的材料来看确实如此。"加我数年……"当为孔子五十之前所说。五十之前,孔子也曾学《易》,而孔子认为知天命之年尤需学《易》。"不占而已"表明孔子解《易》以德,判定吉凶不需要占筮,而是取决于人的德性。孔子以"生生之德性"解《易》,以"道德必然性"解"天命",通过揭去《周易》的神秘外衣,发掘并发展其天人之学,将隐微难言的性与天道托诸于显著的人道德性,发展出天人合一的德性学说。  相似文献   
7.
正北宋时期的思想文献注释呈现出融合诸家、内求一理的独特风格。在这个基本的立场下,荆公新学的庄学思想体现出独特的新意——撇开魏晋隋唐时期的庄子注释风格,转向儒家本位立场的惟义理是求,庄学也体现了通一的道。在北宋庄学的视野中,荆公新学的庄子注及庄子义解都是十分重要的思想文献,其中保存最完整、在庄学史上最受称道的就是王安石之子王雱(字元泽)所作的《南华真经新传》,这部不拘泥于庄学和道家思想框架的庄子诠释可谓思想活跃、主题集  相似文献   
8.
《易·彖传》说《颐》、《大过》等十二卦时,分别用到"时"、"时义"、"时用"三个概念,此三者内涵实可作为六十四卦卦义之通例。若详绎此《周易》"大时之义",对认识儒学《易》理乃至全部儒学思想体系,意义所关至大。  相似文献   
9.
庄子称“南华”,书称《南华真经》,虽由来已久,但其得名之始、得名之由,一直聚讼纷纭、迄无定论。南宋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云:“窃详‘南华’之号,其来久矣。似是上天职任所司,犹东华、南极之类,不可以人间义理臆度,故诸解无闻焉。谨表出以备解题一难,俟传识考订之。”  相似文献   
10.
《左传》《国语》中的筮例,是对《易》学研究极具价值的材料,历代学者对此进行过许多研究考辨、阐释解说。近代《易》学大师尚秉和先生既以《左传》《国语》筮例作为创立“尚氏学”的最重要的佐证材料之一,又将“以象解《易》”的方法用以阐解《左传》《国语》的筮例,颇具特色。本文考察了尚先生以象解筮的具体内容,辨析了“尚氏说”的自洽性,并就“尚氏说”中“观象”与“用象”、“易理”与“义理”等问题进行追问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