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到卢梭《社会契约论》第一个完整汉译本的启发,1904年刘师培(与林獬联名)出版了《中国民约精义》。此书收集了从古典到晚清倡导人民权利的重要文字,不仅疏理了中国民本传统,而且强调这一传统有资源帮助人们理解社会契约。刘师培对社会契约论的理解包括两个核心论点,即人民是国家的“主体”以及共同体是成员私利的联合。前一个论点更为激进,却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关于卢梭的常识,后一个论点则被遗忘。人们都知道卢梭强调共同体意味着个人融入整体,却不知道对于卢梭来说这个整体形成的动力是私利,而且,从理论上说,成员一旦觉得不再有必要维持整体,便可以将其废除。  相似文献   
2.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建立后,国家领袖权威与诸多权力机构相结合,形成庞大的法吉赫体系,成为伊朗政治体制的核心。1989年宪法修订使国家领袖在宗教领域的弱势与政治领域的强势形成对比,引起人民对领袖性质及其职能的质疑。来自教俗两界的压力使领袖干预政治成为必然,其在国内政治斗争中起到的平衡作用,是领袖在处理宗教和政治关系上困境的表现。人民主权和领袖权威之间的矛盾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伊朗改革的渐进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荷兰神学家亚伯拉罕·凯伯和美国神学家马克斯?斯塔克豪思在理解和促进神学与社会生活关联上各自的贡献:前者以"普遍恩典"和"领域主权"的观念为中心,后者则以"全球化与恩典"为考察重点。两者的公共神学存在着一定的思想联系,本文将进一步探析凯伯对斯塔克豪思的影响。这一研究意在表明公共生活领域对于神学思考的重要性,而时代的处境会提出神学必须面对的不同公共议题及其指向的特定神学信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徐戬 《现代哲学》2012,(6):15-21
本雅明辞世之后,对他的各类诠释让读者莫衷一是。上个世纪末,阿甘本从主权理论进入本雅明的文本,在本雅明研究中开拓出全新的理解空间。通过追踪本雅明与施米特的隐秘交锋,阿甘本逐渐展开重新理解"保罗的政治神学"的思想视域。本文对阿甘本的本雅明解读进行初步梳理,尤其关注其中呈现出来的现代性问题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5.
李筠 《学海》2012,(2):74-81
主权是现代政治理论的重要概念,它来源于西方中世纪王权至上性观念的不断发展。王权在中世纪早期并非不言自明地享有至上地位,王权获得至上性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政治斗争和理论斗争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罗马法复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王权至上性(主权)观念的发展是一个政治法学问题,其内在的理论焦点是"权力与法律孰高"。中世纪罗马法学家们积极利用乌尔比安的"皇帝的喜好具有法律的力量"、"皇帝不受法律拘束"这两句格言,为王权突破日耳曼习惯法传统、基督教自然法传统的限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限于罗马法内在的普世主义品质、合法性基础理论、公私法划分以及罗马法复兴的发展脉络和研究基点都与现代主权理论的内在要求存在冲突,罗马法复兴未能直接创建出系统的现代国家主权理论。  相似文献   
6.
李筠 《学海》2014,(2):211-216
迈斯特作为思想史上的"反动派"似乎已无价值,但施展博士的《迈斯特政治哲学研究》抓住迈斯特对权力的深刻理解,将迈斯特引入当代中国权力重建的对话中来。迈斯特站在神秘主义的立场上理解权力,并全力批判以绝对主义王权和启蒙哲学为代表的现代性。他用以拒绝和摧毁现代性的方案固然不合时宜,但他对现代性的诊断、站在一阶权力立场上阐发问题的思维方法,有助于我们克服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现代权力之魅,打开重建当代中国权力的可能性空间。  相似文献   
7.
公法人概念缘起的法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798年,胡果第一次在<实定法哲学之自然法>一书中提出了明确的法人概念(juristische Per-son)[1].如果说法人概念的确立是现实与法律思想相结合的产物,那么公法人概念的缘起则更多地承载着思维的历史必然.作为一种组织类别,公法人由萌生至完备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拉斯基的国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永忠  田明孝  黄宇 《学海》2008,(3):67-71
作为20世纪上半叶英国著名的政治学家、费边社成员,拉斯基的国家观不同于一般社会民主主义者超阶级的国家学说,他反对一元主权,鼓吹多元主权说,认为从历史与现实来看,国家的目的与实质是在经济上掌握了生产资料所有权阶级的工具,要改变国家的这种阶级属性,只有实现经济民主.但是,他又不赞成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而主张以改良的手段来实现他心目中的社会主义社会,从而使得其国家学说在付诸实际的国家实践中,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理论与现实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严海良 《学海》2005,8(6):38-43
人民主权是立宪国家的一项基本原则。通过对人民主权理论的历史追溯,哈贝马斯指出,无认是卢梭还是康德都没有能够确切把握人民主权理论的内涵。立足交往行动理论,哈贝马斯认为,应对人民主权理论作互为主体间性的商谈论理解。总体而言,哈贝马斯的人民主权理论虽然带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然而,对正致力于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中国而言,无疑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食物伦理的主权维度是继食物安全、食物健康之后食物伦理研究的新维度,其主要诉求是人们有权利按照自己的传统、文化、喜好来决定生产、选择、消费食物。实现食物伦理主权维度的实践框架,首先是保护农民生产的自主权,包括保留种子和传统生产方式的权利,把主权维度的考量融入城市建设,消除城乡分裂;其次是反对连锁大超市对食物供应的垄断,恢复农贸集市,拉近伦理距离,增加市场的透明度。在食物的流通领域和消费领域,对主权维度的反思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实践框架也需要进一步系统化,并在国家层面形成长效的支持和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