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2篇
  2023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主客二分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环境问题的加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如何解决环境问题,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仍然存在着重大分歧。生态主义者大多从否定的向度上思考问题,他们认为环境问题除了政治因素外,主要应当归咎于人类中心主义,其中最大的问题则是近代哲学确立的人的主体性思想以及与此相关的主客二分模式。在这种模式的主导下,自然界成为人类征服的对象和客体,成为人类满足自己生存、  相似文献   
2.
一、康德美学思想与近代及其之前美学思想的关系 康德是近代美学的主要开拓者,在美学史上,其美学思想有承前启后的特点.在与前人美学思想的关系问题上,有一个共识就是有博克、卢梭、休谟、夏夫兹别里等对其影响很大,在其基础上康德形成了其前期批判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意境即是情景交融"这种传统看法,虽然在近年来受到不小的质疑和挑战,但是它对于意境范畴的核心阐释地位依然不容动摇.尽管不可以将"情景交融"看作"意境"内涵的唯一诠释,但是"意境"中的"情景交融"是不可否定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现实世界和人类精神活动之基础,"存在"是西方形而上学的最基本和最高的范畴。由于本质主义的发展,存在被看作具有某种一般形式的实体,"实体论"取代了存在论。在西方哲学近代的"认识论转向"中,主体在主客二分的模式内寻求和思考"实体"的根源,实体论转向了"认识论"。在现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尺度”和“以河流为尺度”是考察河流价值的两种不同向度.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旗帜下,河流的生命本体被忽视,河流的经济价值被盲目追逐和过度利用.面对全球性的河流危机,“以河流为尺度”的河流中心主义兴起,成为对传统理念的反拨,但它矫枉过正的偏颇要求建立“人河互为尺度”的互主体性的、相互回馈的河流伦理观.从自然整体论的角度,确立新的河流价值现和基本权利,旨在承认河流自身的生命及其内在价值,维护河流永续生存的权利,进而也是维护人类的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6.
范·弗拉森语义经验论的自然规律,从反实在论立场揭示传统“自然规律”观的意蕴,并从语义的经验的适当性与对称性方案出发以解决自然规律面临的推理与识别问题,彰显西方科学哲学领域中自然规律独特的语义学意义。但是,范·弗拉森的观点有失偏颇,片面强调逻辑分析而割裂了客观性与主观性之间的充分联系,具有隐约主客互动论走向却显示不可知论、主观主义倾向。本文主张走向一种充分主客互动论的自然规律建构观,阐明其彰显主客地位及其相互作用空间的特定意涵。  相似文献   
7.
现代以来,道德随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迁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依据思维方式的不同,现代社会发展至今大致可以划分为现代、后现代和超现代三个阶段,主客两分思维、批判性思维和生成性思维分别是这三个阶段蕴含的思维方式。与这三种思维方式相对应,形成了绝对道德、相对道德和生成道德三种前后相继的现代道德形态。  相似文献   
8.
关于女性主义科学哲学的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小简 《世界哲学》2004,(5):94-100
美国《科学哲学》2003年第一期上刊载了女性主义思想家J.A.考兰妮(Janet A.Kourany)的文章《21世纪的科学哲学》,该文从女性主义立场对以往科学哲学的一些观点进行了批评.  相似文献   
9.
夏林 《现代哲学》2005,42(4):51-56
主体性形而上学与传统异化逻辑的对峙是主体-客体对立的必然理论后果,二者之间的张力维持有赖于启蒙以来的时代精神也即抽象主体性的支撑。一旦抽象主体性被消解,主体神话被揭穿,异化就自然而然僭越为本体性存在。惟有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才能走出主客二分的主体性与传统异化逻辑对立之悖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已经对传统异化逻辑做了初始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潘菽把心理分为认识活动与意向活动,两者在内容、功能及具体特征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对立,但又在实践的基础上紧密联系,统一于人类的实践。这为回答当代科学与人文两种取向心理学对立的根源、统一的基础及途径等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