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79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对医科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医科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医学院校应高度重视医科女大学生心理问题,并将女大学生心理教育纳为教学计划,建立起由不同方面组成的各负其责、相互协调的心理教育体系,全方位提高医科女大学生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2.
马英林 《中国宗教》2022,(10):25-26
我非常荣幸受邀列席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工作报告,备受鼓舞、倍感振奋。报告全面回顾和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巨大风险挑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和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3.
严瑜  赵颖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5):844-854
随着辱虐管理产生破坏性影响的作用机制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受辱虐下属选择特定应对方式的原因以及有效性成为未来辱虐管理的研究方向。基于人际拒绝的多动力模型, 梳理了在不同质量LMX的关系情境中受辱虐下属的应对方式, 并提出特定应对方式可能引起辱虐管理的恶性循环的假设模型。建议未来研究通过丰富下属的应对行为变量、增加人格和环境的调节机制以完善受辱虐下属的应对模型, 并以此为基础探究辱虐管理的消极互动机制, 为打破辱虐管理恶性循环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美国大学校园的宗教活动在上世纪80年代的整个10年里都在增加。到1984年,学生们对公立大学的宗教课程已趋之若鹜,参加宗教礼拜的人数创下历史记录。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博耶证实了这种对宗教的持续兴趣,并指出:"在许多校园,宗教团体是发展最快的组织"。他还进一步解释说,有超凡感召力、自称得到神灵启示的和宗教的复兴团体特别快地增加,而主流的基督教新教团体"在大学生中间拥有的追随者很少"。国家对大学新生所作的调查显示,1985年,5.6%大学新生表明他们不会优先选择传统宗教组织。宗教活动的增加,经常引起争议的非传统原教旨主义者的行为以及大学校园中出现的膜拜团体等,所有这些引起了时任大学管理当局的关注。本文探讨为什么大学生容易受影响而加入膜拜团体?考察了校园内的膜拜招募,对加入膜拜引发的问题进行评估,提出了大学校园、教育管理当局应对膜拜、邪教组织的渗透和入侵,需要考虑和采取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校园欺凌现象在全球范围普遍存在,为有效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研究一采用《特拉华校园受欺凌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以及《社会情绪健康量表》对416名5~6年级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小学生消极应对方式可以显著预测校园受欺凌,社会情绪能力在消极应对方式与校园受欺凌中起调节作用。此基础上,研究二开展基于社会情绪能力的校园受欺凌团体辅导干预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情绪能力的提升可以显著降低校园受欺凌水平。  相似文献   
6.
突发事件发生后, 通过责任归因对事件原因和责任归属进行推断是民众心理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从民众心理需要来看, 突发事件带来的不确定感驱使个体寻找事件的解释来实现认知闭合, 控制感的不足则会让个体更加强调外部世界的秩序性, 这两种需要也是事件中阴谋论传播和替罪羊效应的心理基础。相应地, 在事件中负有责任的组织主体, 也应当基于民众的心理需要采取适当的应对策略, 来重塑组织形象和民众的信任, 避免责任规避带来的负面效应。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从心理学视角补充整合性的实证证据, 对突发事件的不同类型进行区分, 关注责任归因与其他社会心理学变量之间的联系, 以及探索适合中国社会的有效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无聊倾向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和影响机制,选取云南省和山东省5所普通中学的1553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青少年无聊倾向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成瘾;(2)学习倦怠在青少年无聊倾向与网络成瘾之间起中介作用;(3)积极应对方式在无聊倾向与学习倦怠之间起调节作用。本研究结果揭示了青少年网络成瘾形成的内部机制,并基于I-PACE模型构建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形成过程模型,为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干预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研究者们发现了应激状态下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共生的现象,这对于缓解压力提高应对效能有重要意义,积极情绪的研究成为应激和应对领域一个新的方向。为进一步明晰应对过程中积极情绪发生的特点、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应对过程中积极情绪发生的不同阶段为基点,探讨意义指向应对(应对失败之后),积极情绪指向应对(应对初始阶段),以及积极情绪的拓展建构(应对行为之前,并进一步探讨了情绪表露和情绪粒度两个与积极情绪密切相关的因素)。以后研究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几点:应激源类型的划分,意义指向应对、积极情绪指向应对以及情绪表露和情绪粒度的进一步研究,并积极关注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9.
采用整群抽样法对449名高中生进行了感恩,积极情感,积极应对以及心理一致感的测量,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积极情感与积极应对在感恩与心理一致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如下:(1)感恩既对心理一致感有直接预测作用,占总效应的46%,又可以通过积极情感与积极应对间接作用于心理一致感,占总效应的54%,总中介效应要大于直接效应;(2)感恩到积极应对作用路径的差异值临界比(CRD)存在性别差异,男生的路径系数(γ=.43,p.01)显著高于女生(γ=-.01,p.05)。  相似文献   
10.
监狱警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重庆市监狱警察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抽调研究,发现调查对象倾向于采取成熟的应对方式,且其心理健康水平优于普通人群,在对应对方式有效性的评价(认识)、采取的应对方式(行为)和心理健康水平(结果)三者之间存在一致性;男女狱警在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方面都存在一些差异,且差异显著。这提示我们在进行应对方式干预时要注意男女狱警不同的两性特征和角色期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