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
1.
2.
从人民币升值透视中美国际关系博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罗霄 《学海》2007,(3):167-172
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纷纷要求我国进一步放松汇率管制,加快人民币的升值幅度与速度,人民币汇率制度和价值重估等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国际金融市场乃至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为了寻求新的利益均衡点,中美双方展开了包括元首高层互访、斯诺访华、鲍尔森访华、纺织品谈判等多方面、多回合、长时间的对话。一国的汇率选择是一个多方动态博弈的均衡结果,反映了政府与受汇率变化影响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国家经济实力、国际政治地位、政治实体之间的利益结构、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参与者的数目和类别都是影响合作博弈关系能否实现的关键要素。本文试图以中美间人民币汇率之争为切入点,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在博弈分析的基础上探寻隐藏在汇率问题背后的国际关系本质。  相似文献   
3.
2011年5月21日至22日,基督宗教与中美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邀请众多海内外知名学者和政府要员参加,与会的外方代表有爱丁堡大学传教史教授安德鲁.沃兹(Andrew Walls),富勒神学院系统神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成功之初,美国在华传教士因这场革命的领袖孙中山之基督徒身份而对其大加推崇,甚至将其视为君士坦丁大帝,期冀借其影响力使异教的中国人皈依耶稣基督.更有传教士预测,中国不仅会成为一个共和国家,还有可能成为一个基督宗教国家.然而,1913年3月之后,随着几起重大政治事件的相继发生,尤其是孙中山决意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之后,美国在华传教士发现,孙中山及其追随者太过激进,充满民族主义色彩;其不顾大局发动之讨袁内战,不仅因动乱再起而危及基督福音之在华传播,而且有悖基督宗教之核心精神.故此,孙中山被传教士们视为中国和平的潜在破坏者、“不名誉”的人,其所作所为更被认为对中国的传教事业构成严重威胁,最终,美国传教士与孙中山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5.
民国肇建之初,美国在华传教士因福音传播事业所需以及袁世凯所表现出的对基督宗教之睦善态度,遂对其抱有好感,寄予厚望,接受其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大多数传教士认为,袁世凯是其时中国领导者之中的最强有力者和最能胜任者,是最能在国家处于困境之际统领国家、给潜在混乱局面带来秩序和稳定的人,是1911年革命后挽救中国危局之最佳人选,故对其高压专制与独裁统治给予辩护,支持其镇压"二次革命"。然而,随着袁世凯复辟帝制,期冀变儒教为国教,影响到基督宗教之在华传播,传教士最终对其表示出极大失望,痛惜其"帝制自为"。短短几年间,传教士经历了对袁世凯由"希望"变"失望"的复杂情感过程。  相似文献   
6.
1844年7月3日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规定,"合众国民人凡有……携带鸦片及别项违禁货物至中国者,听中国地方官自行办理治罪,合众国官民均不得稍有袒护"。此与其时英国政府所持对华鸦片贸易问题的态度与政策迥异。由于《望厦条约》之前美国政府处理对华事务以及制定对华政策,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那些通晓中国语言、谙熟中国文化的早期美国在华传教士,所以,美国政府当时禁令本国商人从事对华鸦片走私活动,亦主要起因于这些传教士的极力反对。而这些传教士之所以反对鸦片贸易,则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贸易不仅有悖于基督宗教的伦理道德,而且会严重破坏福音在中国的广泛传布。  相似文献   
7.
《中国宗教》1995,(3):1-1
江主席谈中美关系、台湾问题、中国发展前景关于中美关系,江主席说,目前中美关系所面临的困难,是美方允许李登辉访美一手造成的。要克服两国关系中的困难,理所当然需要美方采取措施,消除李登辉访美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关键是美方在实际行动中恪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中国天主教》2003,(3):33-33
3月26日至27日,天主教北京教区在北京社院举行外事工作报告会,傅铁山主教到会作重要讲话,“一区两会”负责人和各堂区、各部门负责人出席了报告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