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建筑和中国古代服饰像一部没有文字的史书,用它们特有的语言把中国五千年悠悠灿烂的文明向我们娓娓道来。纵观两者的发展史,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的共同之处,如流光溢彩的古建筑屋顶和形制严格的古代冠冕,都代表了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中轴线上对称分布的建筑格局和二维平面设计的古汉服,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曲径通幽的中国园林和宽衣大袖的汉服,不经意间流露出中国虚虚实实的含蓄之美。  相似文献   
2.
金庸是蜚声中外的武侠小说大师,他生于1924年,今年是其90华诞。金庸一身江湖侠义之气,可谓江湖群龙之首。虽已年过九旬,可他仍然精神矍铄,身板硬朗,到处讲学游历,这与他坚持独到的养生秘笈密切相关。金庸保持了一份顺应自然的心态。他说:“我们中国人认为,虽然死不可避免,但生时应该过得好好的,应该去帮助别人,心平气和的,讲究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3.
桑伟 《天风》1997,(6):3-5
经文:罗 12:3;腓 2:3;腓 3:8 一个教会的属灵光景如何,一个基督徒的灵命长进与否,或长进的快慢,很大程度上与“看”有关。即:怎样看自己?怎样看别人?怎样看世界?“看”,意为看待、衡估、品评,从而决定其态度和行动。看得准不准?对不对?当不当?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对苏州271名企业员工的行为中庸化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员工的行为,总体上是趋向于中庸的;(2)男性员工较女性员工在行为上更倾向于中庸;(3)教育水平高的员工较教育水平低的员工更倾向于中庸;(4)职务水平高的员工较职务水平低的员工更倾向于中庸;(5)企业性质不同、资本来源不同的企业员工,其行为中庸化水平不同。  相似文献   
5.
吴钧 《周易研究》2008,1(1):59-62
有人认为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实行了彻底的决裂,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予了无情的批判,甚至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断裂",但实际上,鲁迅是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本文以鲁迅的"中间物"思想为例,来说明鲁迅思想中的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6.
在《中庸章句序》中朱子指出,《中庸》乃子思为承传儒家道统所作,而道统所系便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治心工夫,所以《中庸》也被视为孔门传授心法之书。在明代心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代社群主义者在批评现代伦理理论误区的基础上论述了德性伦理,他们认为功利主义和康德主义义务论道德在相互论战中都忽视了人的德性的培育这一关键问题,因而需要复兴古典的德性,特别是亚里士多德所反复论述的德性.德性与幸福紧密相关,同时以理智和基于知识的正确选择为核心,而根本的德性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取得中道,即中庸之道.公平、正义等不是绝对抽象的,它与人的理性选择和社会实践相关.这些论述对于人们认识现代社会所疏离了的德性,注意培育美德,特别是在民主制度下要求政治人物保持操守,坚守德行,防止腐败,都具有建设性的意义.当然,如何在现代多样化的社会复兴古典德性,防止停留于空幻的议论,真正实现德性践行上的进步,是社群主义者面对的一个理论难题.  相似文献   
8.
以《大学》、《中庸》文本为学理典范,儒教奉持内圣外王、伦常当位基本价值观与天人合一、道则中庸基本思维方式。儒教基本价值观以内圣外王为框架纲要,以伦常当位为内在把柄,以性善论与民本观为学理依据。儒教基本思维方式则以天人合一为框架纲要,以中庸之道为内在把柄。自觉体认与践履儒教基本价值观与思维方式,即是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复兴固本培元、清源畅流。  相似文献   
9.
《中庸》作为儒家经典,其思想核心是“致中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理论主旨在于倡扬和追求方法与本体的圆融、人道与天道的贯通、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彰显的是和谐通达之道.  相似文献   
10.
儒家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颖  焦玉珍 《管子学刊》2006,(3):108-110
“健康是人类的肉体、精神和社会康乐的完美状态,而不是仅仅指无疾病或无体弱的状态。”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身体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已相对减少,而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使人遭受挫折所引起的心理疾病却日益增多。作为人类智慧结晶的儒家文化,对于提高现代人的心理素质和增进心理健康会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