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丝绸之路是新航路开辟之前人类文明交流最重要的通道,是人类历史上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首先,它是欧亚大陆不同地区商品贸易和生产技术交流之路。第二,它是欧亚大陆不同地区人类精神世界的交流之路。贸易在满足不同人群、民族和国家对商品的需要的同时,也为他们打开了了解其他民族精神世界的窗口。第三,它是欧亚大陆不同文明的相互借鉴之路。丝绸之路把华夏文明、印度文明、中亚文明、波斯—阿拉伯文明、希腊—罗马文明、非洲文明以及亚欧草原带的游牧文明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往以及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2.
作为当今世界第一大宗教,基督教曾经在中亚地区传播一千多年。从历史视角来看,基督教先后以聂思托里教、罗马天主教、俄罗斯正教等形式向中亚地区渗透。由于这块广阔的草原通常都是游牧民族的历史舞台,各民族间长期争夺,使这里无法产生稳定的政治环境。这就为各种宗教的传播提供了空间,使得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难免受到其他宗教的竞争和挑战。同时,由于基督教教义的玄奥晦涩,及其宗教本身所具有的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使其很难对中亚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产生较大吸引力。尽管如此,本文认为有必要从文化传播的视角梳理出基督教在中亚传播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文化变迁可以促进不同民族的融合,也可促使同一民族的文化朝不同方向发展。对于独联体(СНГ)的回族来说,最为重要的是他们远离本民族生活区域,生活在多族群的环境中。中亚东干人的文化变迁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1877—1917年第一阶段是东干人进入中亚初期的几十年。  相似文献   
4.
文化适应是一个描述民族文化关系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体系间由于持续接触、相互影响而造成一方或双方发生的大规模文化变迁。本文透过中亚东干人在不同民族文化的接触中其语言变迁的过程,对人类文化适应这一重要的文化现象进行了考察。笔者认为,东干人学习使用范围较广的其他民族语言的事实,不仅表现出其自身较强的文化适应性,而且反映出一种对本民族成员所需社会文化资源和未来发展机会的积极争取。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民族的核心要素。文化与民族之间通过"传"与"承"两个并存、继起的环节实现有机的整合,促使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呈现出稳定、延续、再生的特征,最终形成模式化发展。维吾尔人移居中亚已有百年的历史,探讨其文化传承场景及媒介,有益于加深对文化多样性和本土化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记者敏俊卿)2009年9月28日,中国伊协会长陈广元会见了到访的西亚、北非、中亚国家22名联合记者团成员。国家宗教事务局三司司长郭承真,中国伊协副会长马忠杰、杨志波、阿地里江·阿吉克力木等陪同会见。  相似文献   
7.
公元632年,也就是贞观六年,西行求法的玄奘法师历经艰辛来到中亚一个叫“梵衍那”的地方,不由得惊叹于巨大佛像的辉煌壮丽,多年以后在他那本举世闻名的《大唐西域记》中回忆说:  相似文献   
8.
本文围绕东干人语言的特点和东干语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关系作较为深入的分析。文章认为,东干语的留存和延续,在文化上是其对母族文化内核的保留和传承,而反映到民族心理上便体现为一种对自我文化的民族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主要探讨中亚草原地区历史上伊斯兰教本土化的过程和特征。中亚草原地区自12世纪以降逐渐接受伊斯兰教影响。在传入该地区过程中,伊斯兰教逐渐与本土的游牧生产方式结合,吸收本土传统中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相应的治疗、占卜等仪式,形成具有中亚草原地区特色的伊斯兰传统。19世纪以降,随着中亚草原进入现代化进程,政教分离和国家管理宗教的格局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