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道教神仙信仰为主题的汉代画像石、砖,题材十分丰富,描绘了一幅幅鲜活的仙界生活景象,展示了神仙世界的方方面面。透过这些粗犷朴实、线条优美生动的绘画和它所处的墓室建筑特征,从画像内表现出的修炼成仙、长生术、辟邪和神仙思想中,深切地感受到了两汉时期与我国古老的民间信仰有着密切联系的道家文化的广奥和真实存在,从而透出了汉代人们对神仙的信仰和对仙界的追求与向往。  相似文献   
2.
文笔之辩     
一、文笔之辩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伴随着文学意识的自觉,文章的创作也到了空前的广度。由此应运而生了“文笔”这一重要的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范畴,文笔之分不是凭空而至的,而是在历史长河中渐次推演产生的。从先秦时期的文史哲不分,经两汉时期的文学文章之别,到魏晋时期盛行编选文章集刊,骈文的初步形成,人们逐渐意识到了文体类别,进而愈加精细的展开了文笔之辩。  相似文献   
3.
各级地方官作为维护治安职能的主要承担者,是关系地方治安好坏与否的关键因素。两汉社会的治安问题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以豪强大姓为主、对社会治安严重破坏的地方恶势力;二是遭遇天灾人祸的诸多灾民、流民;三是官逼民反,以农民为代表的社会下层反抗势力。针对这些不同情况、不同性质的问题,许多齐鲁籍官吏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和方法,并且留下大量施政范例,在社会治安方面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方军 《现代哲学》2006,(2):84-89
王符《潜夫论》治道思想的历史地位在两汉经学的式微与魏晋玄学的孕育中得以显现出来,其表现有三:一是其治道思想作为社会批判思潮的代表性;二是其所关注时代问题的转变,围绕本末、名实、才性诸问题而展开;三是王符治道思想中所彰显出的人本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5.
投壶活动在我国历史非常久远,至迟在周朝时期已成为大型宴饮礼仪上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由于它可能是承袭射礼而来,有着许多繁琐的礼节;后经秦汉时期的民间化、民间宗教和道家求仙思想的影响,约在魏晋时期被纳入道家视野,并成为道教仙境的文化象征。下面从史籍、图像和出土文献等几个方面试述这一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6.
《论语·八佾篇》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历来有两种解释:一为,文化落后国家虽然有个君主,还不如中国没有君主;一为,夷狄还有贤明之君,不像中原诸国却没有。解决这种疑难从句法结构入手,是正确的办法。先秦与此相关的句子,有三种结构:前两种是,"NP+不如+NP"结构和它的变式"(VP+)不如+VP"结构,前者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后者如: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第三种是,"NP+不如+NP+之+VP"结构,如: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我们认为,"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是特殊的"NP+不如+NP"结构,它与"NP+不如+NP+之+VP"结构似同而实异:"夷狄之有君"对应的是整个"诸夏之亡(君)",而"纣之不善"对应的是"是";即,前者对应的包括"之+VP"(之亡)而后者不包括它(之甚)。先秦两汉典籍中存在的诸如"星之昭昭,不如月之噎噎"一类句子也能证成此说。  相似文献   
7.
吾淳 《现代哲学》2007,(6):110-116
春秋战国时期至隋唐时期的中国社会生活主要有以下特点:(1)整个这段时间,以小家庭为主,其不但贯穿始终,甚至常常独步天下。(2)家族或宗族的形式十分有限,其不仅时隐时现,若有若无,更重要的是普遍不具有宋代以后家族或宗族那种制度性的形式。由此,建立在这一社会生活之上的伦理观念主要包括这样一些特征:(1)核心观念应当是能够普遍在基本家庭单位立足的"孝"观念;(2)普遍的小家庭形式,同时也会在财产、赡养等方面对"孝"观念形成侵蚀和背离;(3)就社会整体而言,缺乏更大的集合或更大的平台,由此也缺乏在更大的集合状况下或更大的平台基础上所制定的种种伦理规范,具体而言,即是宋以后社会那种家法族规;(4)偶尔浮现的一些家训是这一时期个别家族或宗族在伦理观念上的结晶,但它仅仅具有偶然性和或然性,而不具有必然性和盖然性,也就是说它不具有普遍的作为社会风尚的意义;(5)与此相关,以小家庭为平台的"利"观念或许在整个社会占据更为中心的位置,少数思想家对于"义"的美好愿望和善意引导由于没有切实的制度性平台作为依托而多半付诸东流。  相似文献   
8.
两汉时期, 兰陵地区经学兴盛, 《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代相传授, 大批造诣精深的经师出现, 形成了鲜明的学术上的特质与风格, 并对两汉学术乃至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天地”“阴阳”易位与汉代气化宇宙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天地与阴阳的关系角度看 ,汉代气化宇宙生成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西汉前期黄老道家首先建立气化宇宙生成系统 ,其中非无形气态的“天地”环节 ,是明显的理论缺陷。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的两汉之际 ,为了使“卦气说”与宇宙终极力量相通 ,《易纬》作者以更复杂的宇宙生成论 ,提出了阴阳二气同时分化为天地二体与乾坤二气的说法 ,初步凿通了“天地”这个理论障碍。东汉后期黄老道家复兴中产生的社会批判思潮与早期道教 ,为安置生命的终极关怀 ,超越“天地” ,建立了简明的气化宇宙生成系统。  相似文献   
10.
南阳两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艺术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汉代艺术中的典范,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而闻名于世.南阳两汉画像石艺术虽然是一种极具地域性的文化形式.但它以其独特的造型方式、表现手法和审美情趣,比较完美地反映了我国两汉时期的时代艺术精神和美学精神,不愧为我国两汉画像石艺术中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