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儒家文化:定位、定义与功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物质的繁华,不应该牺牲精神的富有;经济的发展,不应该冷落了文明的空间。文明礼仪教育,作为一种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教育,必须长抓不懈,才能利国利民。不得不说,当今社会,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实力迅猛进步,但在精神文明方面,并没有及时赶上物质文明发展的脚步。在过于看重物质的年代,在家庭、社会的影响之下,很多青少年在文明礼仪方面出现缺失,传统文化更是成为人们淡忘的对象。  相似文献   
3.
迷信,是人类对自然界及自身缺乏正确认识的结果。它是人类认识过程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本身不足为怪。但在阶级社会就复杂化了,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3,(6):1
前不久,"兴教寺申遗"和"丽江佛像"事件,引发社会广泛讨论,更震动了众多佛子的心。古德云:"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面对佛教被肆意商业化、庸俗化的现实,我们除了无奈与痛心,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佛教徒潜在的忧患意识被再一次唤醒,佛教如何继承传统,如何"化世俗"而避免被世俗化的问题,已严重地放到我们面前。近代西方"宗教世俗化"理论认为,宗教从超越的彼岸回到人间是不可抵挡的历史潮流。在文化与价  相似文献   
5.
一、工笔人物画的精髓——传神写意 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是以少胜多、以粹概全,似乎是在不经意中抓住和表现事物的特征,不做作而有天趣,超越表面的模拟,达到"传神写意"的境界.我国古代优秀的艺术作品无不具有这个特色.  相似文献   
6.
翟墨从事美学、美术学、设计学研究,其远创理论成果为全息文明模式、大一美学体系、创悠设计理念、四分思辩方法.他出版个人著作18部,发表论评近千篇,主编著作10种80余部.  相似文献   
7.
近代西方逻辑传播对冯友兰哲学的影响 ,主要涉及哲学观和哲学方法两个方面。就哲学观而言 ,他既指出哲学与逻辑的差异性 ,又强调二者的一致性。其中 ,后者更为冯友兰所关注。就哲学方法而言 ,他把逻辑方法即“正底方法”作为其哲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 ,主要包括 :基本概念含义清楚、明确 ,观念的提出讲求逻辑推导 ,利用类知识阐述哲学思想等。逻辑理性在冯友兰哲学中的自觉融入 ,对其“新理学”体系之建构起到了关键作用 ,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民族哲学的世界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
回顾20世纪西方戏剧艺术,反理性原则一直贯穿其中.无论是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荒诞派等都表现出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对19世纪传统现实主义戏剧进行全面反叛:首先是对常规的舞台表现手段的反叛,其次是对近乎平面化的表现内容的反叛.戏剧的表现视角也从关注生活的浅层真实走向生活的主体--人所具有的内心的本真状态.  相似文献   
9.
贺来 《哲学动态》2012,(9):30-35
一"中国现代哲学":一个需重新审视的课题中国有属于自己的"现代哲学"吗?这似乎是一个毋需追问而自明的问题。我们可以列举出中国进入现代以来在中国哲学舞台上活动过和活动着的形形色色的哲学流派、哲学思潮、哲学人物,可以用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学术界对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丰硕成果。然而,问题并没有解决,争论还在继续。有些学者认为未来的21世纪,人们的思想观念将发生重大飞跃,往昔的传统文化无疑将成为历史的陈迹,从而完全被博物馆化了。有些学者则认为,人类历史不能割断,文化也有其不可断裂的连续性。然而,在这世纪末期,有许多人为传统文化在21世纪的命运而忧虑,也有许多人对此持乐观态度。事实上,不同学术观点的相互争论,有利于对儒家文化与现代化这一课题的深入讨论,也有利于各种学术观点的自我完善。鉴此,笔者试图对此发表个人看法,以求教于学术界同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