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颍考叔事迹仅见于《左传》。《左传》未称许颍考叔为"忠",颍考叔的"孝"显示出的"亲亲"之义,在后代经学话语体系里被"尊尊"之义压抑了。史传人物颍考叔在后世民间文学中逐步向"忠孝"两全形象发展。明代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设置"携鸮进谏"的情节,深化了颍考叔的"孝",而且肯定、褒扬了颍考叔的"忠",但受经学话语的影响,颍考叔的"忠"并不纯粹。现代戏曲《牛脾山》通过改编、虚构,摆脱了不利指责,完全肯定了颍考叔的"忠孝"。"忠孝"两全的颍考叔体现了民间价值观。引导颍考叔由史传人物形象向忠孝两全的民间崇拜偶像转变的关键是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颍考叔在民间受到广泛推崇,祭祀不断,一定程度上帮助史传人物形象向民间传播。  相似文献   
2.
正成语"身怀六甲"包含着极为丰富的道教文化意蕴,表现出道教融汇中外文明的开放文化精神,却为人们日用而不知。身怀六甲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指称女子怀孕的成语。这个成语频繁地出现在明清以来的杂剧小说中,如《东周列国志》、《镜花缘》等等,可见在当时就已经成为市井的俗语。从字面上看,"六甲"似应是胎儿的代称,可为什么以"六甲"指代胎儿,人们却不甚明了。  相似文献   
3.
鼎簋制度作为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把用鼎规格普遍、有序的提升归结为僭越有形而上学之嫌。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中原高级墓葬一般随葬数套列鼎,是鼎簋制度的套鼎时期,也是鼎簋制度的高峰期。以往多认为战国中晚期是鼎簋制度的瓦解、崩溃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随葬列鼎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鼎簋制度并没有瓦解,其瓦解期应在秦汉。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山东地区的鼎簋制度与中原地区存在较大差异:一是山东多数地区没有严格推行鼎簋制度;二是山东地区鼎簋制度的基础较为薄弱,瓦解现象出现较早,瓦解速度也较快;三是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中期普遍流行于中原的套鼎现象,山东地区基本没有发现。  相似文献   
4.
于宝航  魏刚 《管子学刊》2005,(1):123-127
由中国先秦史学会与大连大学联合举办的“全国首届东周文明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6月10—12日在大连举行。来自全国的5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提交论文近40篇,一些学者未能出席会议,也提交了论文或摘要。会议期间,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李学勤先生为大连大学师生作了《先秦史研究的十个新发现》的学术报告,历数近年来可能改变对先秦史传统认识的十个重要的考古发现,对大连大学师生教益颇深。  相似文献   
5.
相比于墨子以"明鬼"这一主题用许多篇幅构建绝对的鬼神信仰来说,上博楚简第五册中<鬼神之明>对鬼神之"有所明"与"有所不明"的言说则篇幅很小.虽然如此,但它却提出了一个既不同于墨子也有别于孔子的颇有特色的"鬼神观".这一"鬼神观"在肯定"鬼神"存在的前提之下,揭示了"鬼神"在施行赏罚上的盲点和不一贯性,这是对孔子儒家和墨子信持鬼神能够普遍"福善祸淫"或者善恶因果报应观念的一个明显修正,称得上是存疑的"二重性"的鬼神观,从而为东周子学的"鬼神"观念增添了新的色彩,甚至可以说由于这种"鬼神观"的出现使东周的鬼神信仰呈现出了多样或多元性的局面.据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从"三代"宗教到东周宗教所发生的具体转化.在此,我们关注的是<鬼神之明>"鬼神观"的独特性以及它在东周鬼神信仰世界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此生随万物,何处出尘氛."这几句诗出自杜甫的<观李固请司马第山水图三首>之二,而李白也曾有"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的诗句.  相似文献   
7.
《天风》2013,(3):61-61
陕西省基督教两会于2013年2月2日上午,组织同工到三原县东周儿童村探望。并送去项目资金,用于改善儿童村宿舍的维修。东周儿童村旨在救助特殊困难环境下的少年儿童,专门代养代教无人抚养的少年儿童,给这些无辜的孩子提供一个生活、学习、健康成长的场所,帮助孩子们渡过生活难关。  相似文献   
8.
印群 《管子学刊》2016,(3):115-118
古代的马具有重要的经济与军事价值,当时能够殉马者大多是一些身份较高的贵族。本文通过将山东临淄齐故城五号东周墓殉马坑与淄博淄河店二号战国墓殉马坑、河南新郑郑国祭祀遗址殉马坑以及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遗址殉马坑进行相互对比,来揭示临淄齐故城五号东周墓殉马坑之特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