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郭昭亮 《法音》2015,(2):15-17
<正>一、引言从步入大学的殿堂,到深入到力学研究的领域,十数年来,有两样东西始终伴随着我,一是佛法,一是科学。这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东西,一直胶溶在我心中,分不清是科学影响了对佛法的理解,还是佛法影响了对科学的追求。读经时,有"会心一笑";做研究时,也有"原来如此"。科学研究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对佛法的践行,也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如《楞严经》中所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即便  相似文献   
2.
《佛教文化》1994,(1):50-51
此二图出自山西崇善寺珍藏之绢画《释迦世尊应化示迹》。明代的崇善寺,大雄宝殿外的长廊上,原绘有八十四幅《释迦世尊应化示迹》及五十三幅《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画,真迹已于清代焚寺时燃尽。所幸的是,明代成化年间,有画师依原画临摹,成精工绢画,留存至今。画中服饰、背景、风俗均依汉制,与一般佛祖生平画全然不同。原画色彩用矿物质颜料绘制,历经五百余年,仍鲜艳如初,后世以“宝石画”称之。  相似文献   
3.
学城 《法音》2003,(3):5-8
一、从释迦世尊正觉缘起谈世界和平世间一切事物的存在、发展到消亡,都是因缘条件组合、安住与分离的过程。从时间上看,是因果序列、前后相续的必然性;从空间上看,即表现为彼此相即不离、对立统一的因待性;从存在于时空的运动来看,即是刹那不住、无常变异的空寂性。这是佛陀观察宇宙人生所得出的结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说明了世间相待而存在的法则。若遵循佛陀揭示的因果法则来理解人类的相依共存,就可以发现世界和平与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个体、家庭、民族、社会、国家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尊重生命的平等性、神圣…  相似文献   
4.
释妙缘 《法音》2015,(2):10-14
<正>前言《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大佛顶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本经可说是一部佛法百科全书,指导修行者如何从凡夫位直至成就涅槃之果。全经从明心见性开题,世尊循循善诱,破解修行路上的各种疑惑和歧见,彻底拔除众生生死之根源。因为这样的原因,《楞严经》为历代高僧大德之所重视和推崇,并被奉为无上圭臬。北宋长水子璇大师(965-1038,贤首宗第八祖)云:《大佛顶密因了义首楞严经》者,乃竺乾之洪  相似文献   
5.
主持本栏目之初,我就想引用佛在尸舍婆林中对弟子说的一段话,当时查阅经书遍寻无着,惟恐记忆有误遂罢此念。去年《法音》杂志登了净因法师的文章,其中正好有这一段,今天转引过来,希望引起本栏读者的思考。“有一次,佛陀在桥赏弥(今印度阿拉哈巴特附近)一座尸舍婆林中经过时,取了几片叶子放在手里,问他的弟子们道:‘比丘们啊!你们意下如何?我手中的几片叶子多呢,还是此间林中的叶子多?’‘世尊,你手中只有很少几片叶子,但此间尸舍婆林中的叶子却多得不可胜数。’‘同样,我所知道的法如同尸舍婆林中的叶子,而我已经告诉你们的如同我手中的叶子,只有一点点,我所未说的法还很多呢!而我为什么不为你们说那些法呢?因为他们没有用处,不能引导人证涅槃。这就是我没有说那些法的原因。’”世上的法多如大地土、林中叶,而到用时往往只需爪中一粒,林中一叶。关键在于应机、方便、实行。佛说法四十九年,目的在于度众生,使之证涅槃,因此佛所说的法有时只是一句,但若施行便需终生以致。而如能坚持施行则自能证得菩提,这便是我们摘取菩提一叶与同道共修的用意。今天我们选取《本生心地观经》中的一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八个字将是有心向善的人终生为之努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学诚 《法音》2014,(12)
正在意义深远的第17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大会上,我就佛教本具的和平思想和其实践作基调发言。在复杂多端的现今时代,尤其处于直接面对两极化危机、生态危机、不曾间断的纷争危机等状况,真切需要恢复和平的宗教教导。目前虽在物质上极其丰饶,但跟随的问题也在增多。现代人的生活并不能真正称之为丰饶,一些人虽然在丰饶的物质中生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4,(10)
正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世纪后半叶开始,全世界佛教徒联合创建国际组织,通过召开数度会议,反复进行了讨论。目的是为了弘扬大圣释迦牟尼世尊的教义,探索如何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宁作贡献。此次在东北亚佛教发源地的中国佛教的重镇——西安郊外的宝鸡法门寺,隆重举行第27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大会,因缘殊胜,荷蒙盛情邀请,谨表诚挚谢意。  相似文献   
8.
正如何论定原始佛教对于阿罗汉的立场?又如何论述阿罗汉呢?"阿罗汉"在原始佛教的地位中,被视为是最高层次的解脱之目的,同时也是修行最终果位。倘若我们要厘清"阿罗汉"的本身概念,就必须追溯古印度社会当时对于人一生的基本看法与规划。古印度时期,把人生分为四个阶段,称为"四修行处所"(或曰  相似文献   
9.
释常静 《法音》2021,(3):72-74
坐禅是指习禅者端身正坐,不起思虑分别,系心于某一对象,从而进入禅定之境的修行活动。释迦世尊在成道之前,先是在菩提树下端坐静思,其后又在阿踰波罗树下、目真邻陀树下、罗阇耶恒那树下各坐七天,这是佛教坐禅的开始。在佛经中,常可见佛陀及其弟子们重视修禅的记载,如《大般涅槃经》中云︰"尔时有一满罗仙人之子,……忽于中路,而见如来坐息树下,合掌问讯,却坐一面,而白佛言︰夫出家法,坐禅之业最为第一。"《分别功德论》卷二云︰"阿难便般涅槃时,诸比丘各习坐禅,不复诵习。云佛有三业,坐禅第一。  相似文献   
10.
继禹 《中国道教》1994,(1):32-32
道教神物的美称有不少和玉相关。其神称玉皇玉帝,神侍曰玉女玉郎,其域曰玉京玉清,其居曰玉阙玉楼,其书曰玉简玉册,其动植曰玉兔玉蟾、玉树玉芝,其舞则有《玉如意舞》。据北京的玉雕老艺人相传,长春真人邱处机主持北京白云观时亲率道徒琢玉,因此他被后世尊拜为玉雕之行业神。玉和道教真可谓有不解之缘。这是一个独特而值得留心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