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遗山(1190—1257),名好问,字裕之。忻州人。是金元之际著名的诗人、文化活动家。他挚爱祖国和中华民族,同时也挚爱自已的故乡。其深厚感情及思想基础,笔者另有论述。本文仅就元遗山与五台山的因缘,略检二题,试作论述,以见其爱国主义精神之一端。一今山西五台山,与四川峨嵋、浙江普陀、安徽九华,并称佛教四大名山。五台为四山之首。元遗山与五台山因缘不浅,不独以这里是金元间佛教隆盛之所,而且是遗山故里名胜,风光佳胜。遗山的家乡观念较宽泛;狭义的故里其出生地秀容。  相似文献   
2.
《周易》“持盈有道”中的德性意识水质上积淀着一种对存在的关怀。《周易》从盈极生亏、满则把损、盛则入衰的“无道”法则中深刻领悟到“人道”有盈而持盈的存在辩识,以“不失其正”命题勾勒出在进退存亡之间以中道而持盈的持盈路径,其基本格调是持盈于德性之中的。在《周易》把这种存在关怀转向一种对待盈的关怀使得持盈于德性之中深深地契入在先后关怀、忧乐关怀、生死关怀之中,令我们看到《简易》“持盈有道”中的德性既是一种生存因又最一种本体因;在与《老子》持盈路径的比较中,更令我们看到《简易》“持盈有道”中的德性本体理念的哲蕴。  相似文献   
3.
正写下这个题目,忽然发现,它其实是有一点点歧义的。"留下",既有接受的意思,给自己;又有付出的成份,给别人。因价值观的不同,理解也大相径庭。留下什么?取舍之间,有人生不同的目的、价值和意义在里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生短暂,不过南柯一梦!但生而为人,只要一息尚存,就会不停地奔波、打拼、积累,试图为自己渺小的人生构筑一座尽可能雄伟的摩天大厦。或流芳百世,或名垂千古,或长命百岁,或家财万贯,或相爱永久……不论是为别人留下什么,抑  相似文献   
4.
"明"即辨别、验证,"夷"即弓矢的合文,表示弓、矢上面的符号一致."明夷"即"验证弓矢".弓矢是东夷民族发明的工具和武器.弓矢是论功行赏论罪行罚和确认战利品归属的重要凭据,也是确定猎获物所有权和损害赔偿责任的重要依据.古."(渡)"字中的"去"由弓矢二字构成,表示弓、矢上面的符号不一致."明夷"与《洪范》九畴之"明用稽疑"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明夷"或即"明疑."这种方法由于曾经被殷末箕子所提倡或坚持而与其名字联在一起.西周金文"(渡)"字的产生与"明夷"制度有关."(渡)"字标志着古代法律由神判法(独角兽扁)向人判法(重视证据)的过渡.  相似文献   
5.
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是凝结在文化中的文化其"神"。在认识和实践上守护住文化其"神",是文化自觉的根本要求。本文提出文化生命结构的"形神统一"概念,并转化为一种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论,从文化其"神"与其"形"相统一的角度分析了守护文化其"神"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出当前文化建设中出现了一种重"商"而轻"文"、重"形"而轻"神"的倾向。"形神相即,形质神用",而消解了文化其"神",文化其"形"也就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或纯粹的商品符号。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必须坚持"形神统一",守护住文化其"神"。  相似文献   
6.
魏代富 《管子学刊》2011,(2):118-120
1.而礼不使也 《内篇一·二》:“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案:此处脱“其”字。《晏子春秋集释》(以下简称《集释》)以为“以下文例之,‘其’字衍。”未若加“其”字为顺,张纯一《晏子春秋校注》(以下简称《校注》)以为脱也),  相似文献   
7.
王树明  张光明 《管子学刊》2011,(2):121-128,131
本文根据桓台史家殷商文化遗址与高青陈庄发现周公东征设防薄姑的相对距离,位置及其遗物、遗迹有关情况推断,所谓桓台史家商代文化遗址,是周公东征设防陈庄一带,以继续威慑、监理东夷旧部中的主要敌对势力“薄姑”国的一个都址。又根据桓台史家发现族姓徽文方面的资料,并证以文献资料、金文资料推定,有商一代居住在桓台史家的“薄姑”国一族的本名,是一个与商代王室通婚、关系至为密切,为现代学者称其为亚其或箕([已其])的一族。至于亚其或箕([已其])的族,所以又有“薄姑”即矢镞“偻姑”一名,原因在于亚其或箕([已其])先民,以箭神、射神夷羿为宗神,有崇武、尚箭之风,或因此族有崇拜矢镞、弓箭类射具为神灵的习惯。也或因其与敌交锋临阵,有披挂矢镞、弓箭类射具的风习,故而得此别名、混称。  相似文献   
8.
历史形成的周人宗教信仰具有复杂性。周人的上帝信仰虽然受到殷商宗教的影响却具有独特的内涵,上帝被奉为周民族的至上神和保护神。天的信仰为周人所特有,天被赋予道德理性并具有超越族群中心的特征,但没有独占最高信仰的殿堂。上帝—天的信仰结构是周人信仰的基本结构,在其命维新的政治与文化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阅《佛教文化》期刊启事,知座下弘法心愿,将年刊改为季刊,谨深随喜!兹忆录一九六四年春在南京林散之先生家前,见其为乞书群众挥毫,数百人列队环匝数重。当时澈与圆霖法师(南京师子峰方丈)见其苦况。呼之则林老耳聋,近之则为人群所阻。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文精神之元典内涵试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形成于“轴心时代”的元典命题“人文以化成天下”奠定了中和人文精神的基础内涵。这种人文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循天道,尚人文”的人文倾向、“致中和,得其分”的中和境界以及“崇礼乐,赞化育”的美育工夫,这三者构成了中华人文精神由内而外、由体而用,由境界而工夫的基本内涵和总体风貌,也成了中华传统精神文化共通的精神和最基本和最突出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