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上善若水为而不争:老子处世哲学的生命启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是道家自然美学的开创者,并以《道德经》印证了高远深邃的人生智慧。可以说,"上善若水"、"为而不争"、"自然皈依"作为一种理想化的君子人格模式,体认着老子"以水喻道"的敏锐睿智的思辨特质,召唤了历代仁人志士在人格实现上日趋走向完善、达求和升华,从而使得老子哲学始终蕴含着悠长隽永的生命意趣。  相似文献   
2.
正道教植根中华文化沃土,崇尚自然、尊重生命、倡导和谐,特别是尊道贵德、道法自然、返朴归真、崇俭抑奢、上善若水、正己化人等思想理念,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个人道德修养,都具有积极作用。近代以来,道教文化从亚洲走向欧洲、美洲,愈来愈为人们所关注,为促进中国与世界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本次论坛以"行道立德、济世利人"为主题,彰显了道教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品位,表达了道教的慈爱精神  相似文献   
3.
文化之道     
正112月6日下午,"文化之道"电视论坛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陈鼓应先生,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教授、著名汉学家柏夷先生做客论坛。他们通过阐释道家思想中"水之道"、"辩证思想"、"生死之道",勾连出道家文化对中华文化的重要影响,以及在今天的作用和价值,使观众对道家和道教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中央电视台刘芳菲主持论坛。  相似文献   
4.
上善若水     
时常到旷野里散步,见水而思水,于是渐渐感悟到“上善若水”的真谛。  相似文献   
5.
陈丽 《中国宗教》2015,(2):74-75
司马迁说,老子是个"隐君子",提倡隐姓埋名。他在洛阳待久了,眼看着天下一天坏似一天,终于弃官出走,直奔大西北。他一路西行,来到今河南灵宝县的函谷关,守关的关尹喜留他小住,生怕老子这一去,把一肚子的学问带走,从此没人知道,叫他无论如何住几天,给大家留点东西。"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这书,就是后来的《老子》,也叫《道德经》。——《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  相似文献   
6.
坛徽     
正国际道教论坛坛徽沿用2007年国际道德经论坛坛徽的基本图案,体现了论坛的延续性以及目标的共同性。国际道教论坛坛徽以我国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献之书写的"道"字为基本构图。图案主色调为蓝色,象征自然、和谐。中心呈"水"的形状,飘逸、灵动,表达了道教上善若水的理念。左上角一点处理成地球与太极图相重叠的造型,分别代表国际和道教。下面的笔画艺术化为椭圆,左侧浓厚,象征道教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厚重感,  相似文献   
7.
2013年5月,著名学者易中天在北大的一场讲座中,将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果断地排到了世界第一等文明的前三位,并用油、奶和水来比喻三种文明的存在状态,这一判断和比喻引起了当时学界乃至普通民众的密切关注、广泛讨论和深层思考。水化万物、上善若水,对于中华文明如水的精巧比喻,符合中国人的性格特征、情感寄托和生存理想。笔者初感,中伊文明有可能基于这样一种“新的论调”而出现更高层次的沟通与交往。  相似文献   
8.
又一次回到楼观台。 “白云如有约,凉雨喜相迎”。春雨好像专爱和游人戏嬉,途中便伴着白云悄然而下,落在人们的头上,脸上,好亲热! 雨细细密密,随风而下。同路没带雨伞的人以包遮头而埋怨,为何下雨就怨天呢?雨天自有它的妙处,渴望的心正求之不得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