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南朝志怪小说中的孔子形象既有保持本色的一面,也有濡染新风而变异的一面,具体表现为四个主要特点:保持了一个儒者的本色、流露了隐逸的思想情趣、保持了两汉圣人感应天意和先知先觉的神异光环、被从民间百姓的视角还原为平凡的人。其原因主要与这类志怪小说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玄学庄风、两汉谶纬迷信之风的影响分不开,也是小说这种特殊文体规范的结果;此外,还可能受到佛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方广錩 《法音》2007,(5):44-46
六卷本的《方立天文集》最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我与方立天先生相识二十余年,他的新著我往往先睹为快。有所收获、有所感触便写下感想。故读了他的《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书评一篇;读了《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后,在《人民日报》发表书评一篇;读了《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后,也写了一篇书评,  相似文献   
3.
孙鹏 《中国宗教》2022,(2):80-81
张春蕾、夏和生合著的《问道茅山三千年》一书是茅山道教研究的力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较强的可读性。一、如实反映上清派面貌作者史料充分,立场客观,如实反映出上清派的面貌。一是客观分析了上清派及上清经法诞生的原因。据《茅山志》记载,上清经法传到人间之前已经在上天流传很久。这在神化上清派的同时,却削弱了文献的可信性。作者结合文献资料及社会发展史,对此作出了理性的分析,认为上清派是魏晋南北朝动荡不安的时代产物,上清经法是一些弃政入道的才学之士集体创作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魏将张邰在与蜀军的交战中身亡,魏明帝曹敬得知消息,忧心忡忡地对中书侍郎陈群说:“蜀国没有平定而张邰却已死了,这可怎么办啊!”陈群也满怀忧虑地附和说:“张邰的确是一员良将,是国家所依靠的根本啊。”卫尉辛毗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5.
在古今联苑中,留下了不少师生联语,有的风趣幽默;有的意境深远、妙趣横生,令人拍案叫绝。今采撷一束,与读者朋友共品。(一)明代万历年间,湖北省天门县出了两个年轻文人,一个名钟惺,另一个叫谭元春。他们主张厚今薄古,提倡通俗文学,在当时文坛产生了极大影响。有人十分推崇他们,便给他们题了一块“楚有材”的木匾。一位学台大人闻知后决定探个究竟,要考考他们的学问。一天,学台来到钟、谭的住处,恰好二人都有事外出,他只看到了挂在住所门上“楚有材”的匾额。学台十分不悦,但又不忍空手而归,便令手下将匾摘了下来,乘船带走。不久,钟、谭回家…  相似文献   
6.
在群雄并起人才辈出的三国时期,张昭绝对是个人物,他辅佐孙策、孙权兄弟二人开创并巩固了东吴政权,是开国元勋和决策人物。孙策遗言交待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能与名满天下的周郎相提并论,可见张昭绝非等闲之辈。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提出"中国民族之武,其最初之天性也"。侠客表现了中华民族尚武的特性。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散文,最早以文学的形式记录了侠客们的各种事迹;《史记》、《汉书》等史传文学纷纷为侠客立传;魏晋南北朝时期,充满任侠精神的诗歌创作日益丰富,中国文化精神中自此具备了以侠为主的特质。  相似文献   
8.
源于印度的佛教,于公元二世纪前后,传入中国,并在魏晋南北朝数百年战争、动荡的社会环境下迅速发展,到隋唐时期达于鼎盛。唐朝诗人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具体描述了发展中的佛教盛况。 佛教信徒把念佛、诵经、造像、布施等视为“功德”之事,把抄经看作造“功德”的重要手段之一。认为怀着虔诚之心抄写佛经可以“所获福聚,无量无边”,可“见释迦牟尼”,可以“灭罪”,而且写经越多,功德越大,那么虔诚的佛教信徒怎能不夜以继日、全神贯注地抄写佛经呢?  相似文献   
9.
三国时期,管子思想倍受尊奉且被广泛继承,体现了管子思想的历史意义。魏蜀吴三国汲取管子"尊王攘夷"思想而建国;汲取管子相齐、开发齐国的理念而形成区域发展的模式。魏蜀吴三国政权建成之后,继续尊奉管子思想,依据区域特点,加强政权建设;依据管子治齐的区域发展理念,实施很多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推进区域社会长足发展,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与进步;各个区域也出现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局面。曹魏依据管子思想,实现北方统一,成为最具实力的政治集团;吴国效法管子发展经济,开发山海,不断向南推进行政区划,直至夷州(今台湾省)、朱崖(今海南省);蜀国汲取管子思想,团结西南各族,成为中国历史上开发西南最有贡献的时期。总结三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管子思想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思想文化之一,管子之学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管子思想的社会传承,表现了三大特点:广泛性、实践性、前沿性,成为这一时期普遍尊崇的意识形态之一。  相似文献   
10.
季琴 《宗教学研究》2005,(3):140-141
支谦译经是研究中古汉语词汇的宝贵材料,本文主要探讨了支谦译经所反映的东汉三国时期的新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