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造力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目前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神经电生理技术因其高时间分辨率, 可以准确地揭示创造力产生进程中的神经振荡机制, 从而帮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创造力的本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单节律alpha神经振荡会随着创造力的增加而增强, 这反映了创造力产生过程中的内部信息加工需求增加、自上而下的抑制控制增强。同时, 多频段神经振荡交叉节律耦合体现了创造性产生过程中额叶、颞叶和顶叶等多脑区之间信息交流的动态变化。未来研究应该以整合理论框架为基础, 结合多层次多方法的研究工具, 引进更生态化的数理计算方法, 并利用计算神经科学建模来预测个体创造力发展趋势, 从而全面深刻地认识创造力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以5.5~6岁幼儿为对象,自1989—1991年用三种不同性质学习材料,进行三次实验。有效被试人数为268,573,366人。表明学习后40天内多次呈现记忆自然恢复高峰。1992年数学实验表明学习后第7天复习(高峰期)的长时记忆效果优于第5天(低谷期)。现有记忆理论无法解释本现象。提出了以学习为始点的生理活动节律对保持材料自动加固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彭雨笛  谢恬  马宁 《心理科学》2023,(2):282-290
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综合主观感受及客观行为表现考察我国大学生群体在一天内的节律变化。总体上,大学生的日间节律呈现出“上午(9:00~11:00)最佳,午后(13:00~15:00)下降,晚间(19:00~21:00)回升”的变化规律,但主客观指标反映的日间节律与不同神经行为功能的节律表现存在差异:客观警觉性注意在日间表现基本稳定,而主观困倦感午后波动明显,个体在15时的主观困倦感升至日间最高水平,而客观行为表现均已好转;17时,个体的主观感受、客观警觉性和工作记忆表现较好而抑制控制表现变差;19时,个体主观感受、工作记忆表现不佳而抑制控制表现好转。此外,上午至午后(9:00~13:00),个体在不同认知负荷下的工作记忆表现也存在节律差异。本研究为个体合理规划日常活动、优化工作安排、提升生产安全等提供数据支持,也为进一步探究我国个体的日间节律和心理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初步证据。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个体对自我信息的反应抑制神经机制,记录了被试在完成面孔识别的停止信号任务时的脑电信号。神经振荡结果显示,反应任务中,加工自我面孔引发了更大的同步化δ节律和去同步化β节律;停止任务中,自我面孔引发了更大的去同步化β节律,特别在大脑前额区和中线上。表明,自我信息的反应抑制优势发生在抑制控制阶段,在于增强的β节律的去同步化促进了运动准备,提高了后续的动作抑制的速度。  相似文献   
5.
光照除了传统的视觉作用外, 还具有一定的非视觉效应, 包括调节昼夜节律、褪黑素分泌和警觉性等生理功能和行为表现。随着光照对生理节律影响研究的不断深入, 近来很多学者开始关注光照的警觉性作用。我们根据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1)警觉性的测量工具; (2)光照强度、时长、时间点、波长、色温等对光照警觉性作用的影响; (3)光照在治疗情绪障碍、调节生理节律、完善办公照明方面的应用; (4)提出了继续探讨光照警觉性作用的神经机制、优化参数特征和探讨混淆变量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言语理解是听者接受外部语音输入并且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日常交流中, 听觉言语理解受多尺度节律信息的影响, 常见有韵律结构节律、语境节律、和说话者身体语言节律三方面外部节律。它们改变听者在言语理解中的音素判别、词汇感知以及言语可懂度等过程。内部节律表现为大脑内神经振荡, 其能够表征外部言语输入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层级特征。外部节律性刺激与内部神经活动的神经夹带能够优化大脑对言语刺激的处理, 并受到听者自上而下的认知过程的调节进一步增强目标言语的内在表征。我们认为它可能是实现内外节律相互联系并共同影响言语理解的关键机制。对内外节律及其联系机制的揭示能够为理解言语这种在多层级时间尺度上具有结构规律的复杂序列提供了一个研究窗口。  相似文献   
7.
脑机接口是一种不依赖于外周神经和肌肉等常规输出通道的信息交流系统,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它可为神经肌肉障碍患者提供一条与外界沟通的途径,并在虚拟现实、游戏娱乐和航空等领域具有潜在价值。目前,脑机接口中常用的脑电输入信号包括P300、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S—VEP)、皮层慢电位(SCP)以及μ或β节律等。其中,SCP、μ或β节律等自发脑电不依赖于额外刺激的输入,不会产生视觉疲劳,没有适应性的问题,且其神经生理学基础已获得比较深入的研究,因而在脑机接口中得到了较多的应用。但是,基于自发脑电的脑机接口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如并非所有个体都适用基于汕节律的脑机接口,基于SCP的脑机接口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实现等。  相似文献   
8.
通过引入自组织的定义和系统元素动态变化模型,揭示了自组织对生物系统的影响.同时,通过对自组织的形成动力和发展动力的阐述,归纳并分析了其具有随机性、整体性、相似性、节律性、目的性等五个主要特点.对自组织在生命科学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张祥镛 《心理科学》1993,16(6):379-380,373
研究目的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活动的选择性集中,它贯穿于一切心理过程之中。为此,注意力水平的变化,对人类精神活动来说是很关键的因素。在神经心理学研究中,注意力水平往往做为一般觉醒水平的指标,视为对各种心理过程有调节作用的额叶功能之一。本工作以五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他们注意力水平的日、周周期节律进行实验研究,其目的是:一为最后建立人类精神活动周期节律性的完整概念累积资料;二为教育工作提供某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0.
时间节律的内隐学习及其特征:来自双维度SRT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林  郭秀艳 《心理科学》2007,30(5):1081-1086
本文引入双维度SRT方法,以研究时间节律的内隐学习。在第一个实验中,时间节律的内隐学习得到了证明,双维度SRT方法的信度和效果也得到初步验证;实验二则从整体和局部启动角度比较了节律内隐学习和字母序列内隐学习的差异。两个实验得出结论:(1)节律信息可以被内隐地学习到;(2)节律内隐学习和字母序列内隐学习的显露时机不同,前者更加滞后;(3)两者的机制也不同,前者更倾向于以整体方式进行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