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荣 《宗教学研究》2005,1(4):139-140
本文先引述了<太平经>的版本问题,进而简要分析了其成书时期、著者、思想来源以及其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太平经>中的"治国"所运用的"三"和"承负"两种思想,最后将其"治国"思想归结到君、臣、民"三合相通","立致太平"上.  相似文献   
2.
吴志福 《天风》2018,(11):44-45
前段时间,有位姊妹在网上问我,基督徒可以看其他宗教的书籍吗?原来,她在给上小学的儿子选择课外读物,孩子很想看《西游记》《哈利波特》等书籍。可她觉得这些书的内容都有其他宗教色彩,但又不想打压孩子的阅读兴趣,因而感到左右为难。  相似文献   
3.
丘处机在金大定年间(1161—1189)后期已极负盛名,曾于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得到金世宗的召见,并深受礼遇。蒙古大汗成吉思汗虽远在大漠忙于战事也想见他,并于蒙古国太祖十四年(1219)"自乃蛮命近臣札八兒、刘仲禄持诏求之"。①丘处机接受礼请,西去觐见蒙古大汗。一方面,可得到蒙古国的支持,有利于将全真道发扬光大;另一方面,蒙古人扩张时杀戮太  相似文献   
4.
帛书及楚竹书、阜阳汉简<周易>的面世,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周易>经文的研究视野.东汉熹平间,灵帝诏诸儒正定五经,以熹平石经作为今文标准本,熹平石经遂成为后人研究、界定汉代经今、古文的重要依据.然今以帛<易>考之,汉初人们以隶字抄书,并无严格的今、古文区分,故熹平石经作为分辨汉人今、古文的权威,只是为平息当时的今、古文之争.汉唐人以自己所见之有限的古文本而定其"古文某作×",今以竹书校之,方知其所见之古文本及其古文字,与战国竹书古文本多有不同.而由今本与竹书本多有相同相通者考之,知今本确为古文本无疑.随着帛<易>的出土,有本师传授的今文<易>在亡佚千余年后又重现于世,对弄清<周易>六十四卦中的一些疑难卦爻辞原旨,厘清汉人今、古文经学的发展与演变,无疑有重大的借鉴与帮助.  相似文献   
5.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具有多重文化学术意义.它的发表,立刻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一年来,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字考释、文本解读、楚竹书<周易>特殊符号以及卦序问题上.其中又以文字考释和特殊符号问题的讨论最多.  相似文献   
6.
郭雍是兼山学派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属于程门支流.郭雍秉承义理解易之风,推崇二程、张载而又自成一家.郭雍反对象数派的<河图><洛书>衍生大易的观点.他认为<易>为圣人明道之书.到了春秋时期,大道不行,卜筮成为主流.<易>为包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圣人所作.对"道、象、数"的关系,郭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郭雍还认为汉代以来,象数之学附会于<易>,圣人之道熄灭无传.直到程颢、程颐、张载三先生发挥易理精奥,圣人之道才得以重现.郭雍的父亲郭忠孝是程颐的学生,郭雍作<郭氏传家易说>的目的就是继承程颐和其父的解<易>传统,阐明圣人之道也.  相似文献   
7.
张涛 《周易研究》2004,(6):28-31
光武中兴后,在易学领域,古文费氏易学渐兴,但属于今文的象数易学特别是<易纬>的象数易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且广泛、深刻地影响着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发展.<白虎通义>吸收、借鉴<易纬>之说,构筑了一个以太初、太始、太素、三光、五行为次序的宇宙生成模式.它曾称述<易传>"汤武革命"之说,强调改朝换代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同时倾心于<易传>的天尊地卑、乾坤定位之说和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系统阐述了三纲六纪理论,目的在于营造一个上下各安其位的和谐的社会氛围,实现天人整体和谐的文化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8.
宋代君臣讲<易>、臣民进呈<易>之风盛行,持续时间很长,因此得到封赏的人比比皆是.宋代君臣注重<易>理,并借此评论、讽谏时政,具有学以致用的意义.这种情况对宋代易学的繁荣与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上博简<孔子诗论>是一部具有丰富哲学和礼学内容的<诗>学著作,作者一方面以子思学派的性情学说论<诗>,大力张扬诗歌的性情,继承并发展了<尚书·尧典>的"诗言志"思想,以性情作为诗歌"言志"的内涵,使儒家诗歌理论建立在心性哲学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又主张用礼义学说对诗歌情感进行约束和规范,表明了儒家对待情感问题的原则立场,初步呈现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理论倾向.中国儒家关于诗歌抒情的理论框架在此已经隐然成型.  相似文献   
10.
赵汸的<春秋>学以承继孟子自许,以综合<春秋三传>为特点.认为属辞比事为治<春秋>的法门,并据以归纳<春秋>笔削之义为八.<春秋>虽为孔子所作,但本鲁史而成,辞从主人,存策书之大体,其文则史,其事则齐桓晋文;<春秋>虽本鲁史,但又有孔子书与不书、变文、特笔等笔法,以阐圣人之义,其义丘窃取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