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荣 《宗教学研究》2005,1(4):139-140
本文先引述了<太平经>的版本问题,进而简要分析了其成书时期、著者、思想来源以及其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太平经>中的"治国"所运用的"三"和"承负"两种思想,最后将其"治国"思想归结到君、臣、民"三合相通","立致太平"上.  相似文献   
2.
《太平经》是最早的道教经典之一,包含着丰富的养生思想,是后世道经养生思想之源。养生即是顺应天道、顺应人性而为《太平经》的养生思想是从《周易》继承与发展而来。乾坤两卦为《周易》中最基本之卦,二者是阴阳之象征与根本。《易·象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为纯阳之卦,具至刚之性,为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太平经》中的“承负说”进行了探讨 ,认为其承负思想是中国古文化所孕育出来 ,与佛教无任何关系 ,与佛教的“自业自受”完全是两回事。并认为后世道教较少提“承负” ,但这种思想已融入道教经籍之中 ,已成为道教的教义和道士修持的戒律了。  相似文献   
4.
祖师语录     
《中国道教》2001,(2):1-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八十一章》其人乐治家畜财,得富贵者,年少力能布作,而长思为事,力尽因乃止,能扬善隐恶,常用心乐为善,思尊上。凡疑悉慎戒之,不敢妄为,又爱下不欲害人,不枉王法,不乐随邪礼相随饮食也。凡不急之事,不敢与焉,有知而为此行,到老无知乃已。虽实若虚,口不轻语,故能致珍物畜积,因以成人也。《太平经·为道败成戒》祖师语录  相似文献   
5.
论道教的妇女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从父系社会取代了母系社会以后,都是以男性文化为主体的社会,男人创造了适应于自己的政治、经济、法律以及伦理道德等文化,而妇女则沦为男性的奴仆,社会的附属品。妇女作为社会主体的身份被剥夺了,她们丧失了作为人的尊严、社会的人的价值和参予社会活动的平等地位。尤其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残酷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束缚着妇女,将她们禁锢在封闭的家庭中,成为传宗接代的工具,家庭的附庸。总之,在男尊女卑,两性不平等的男人世界里,女性成为男人政治、经济、法律、伦理道德的统治对象。  相似文献   
6.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2年11月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是我们党在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像冬天里的一股暖流吹进人们的心窝。大会进一步展示了我们党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良好形象,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六大是新世纪宣言和行动纲领,非常鼓舞人心。《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天地万物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违背…  相似文献   
7.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在传统孝文化的形成过程中,道教曾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道教的教化方式,对社会广大民众更具实际力量,是对儒家孝道伦理的重要补充。一人道与天道相感是道教的重一要思想。道教经典《太平经》说,天道喜善憎恶,而“孝”是“大善”。  相似文献   
8.
帛书及楚竹书、阜阳汉简<周易>的面世,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周易>经文的研究视野.东汉熹平间,灵帝诏诸儒正定五经,以熹平石经作为今文标准本,熹平石经遂成为后人研究、界定汉代经今、古文的重要依据.然今以帛<易>考之,汉初人们以隶字抄书,并无严格的今、古文区分,故熹平石经作为分辨汉人今、古文的权威,只是为平息当时的今、古文之争.汉唐人以自己所见之有限的古文本而定其"古文某作×",今以竹书校之,方知其所见之古文本及其古文字,与战国竹书古文本多有不同.而由今本与竹书本多有相同相通者考之,知今本确为古文本无疑.随着帛<易>的出土,有本师传授的今文<易>在亡佚千余年后又重现于世,对弄清<周易>六十四卦中的一些疑难卦爻辞原旨,厘清汉人今、古文经学的发展与演变,无疑有重大的借鉴与帮助.  相似文献   
9.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具有多重文化学术意义.它的发表,立刻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一年来,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字考释、文本解读、楚竹书<周易>特殊符号以及卦序问题上.其中又以文字考释和特殊符号问题的讨论最多.  相似文献   
10.
郭雍是兼山学派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属于程门支流.郭雍秉承义理解易之风,推崇二程、张载而又自成一家.郭雍反对象数派的<河图><洛书>衍生大易的观点.他认为<易>为圣人明道之书.到了春秋时期,大道不行,卜筮成为主流.<易>为包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圣人所作.对"道、象、数"的关系,郭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郭雍还认为汉代以来,象数之学附会于<易>,圣人之道熄灭无传.直到程颢、程颐、张载三先生发挥易理精奥,圣人之道才得以重现.郭雍的父亲郭忠孝是程颐的学生,郭雍作<郭氏传家易说>的目的就是继承程颐和其父的解<易>传统,阐明圣人之道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