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6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revious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donors' social class affects their own charitable giving.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effect of donors' social class on others' donation behavior. Specifically, we propose that individuals feel more inspired to engage in prosocial behavior after learning about low-social-class donors (vs. high-social-class donors) perform the giving behavior. A series of five studies, combining online and experimental data, provide converging support for this proposition and its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inspiration. Furthermore, we show that the effect of donors' social class on individuals' donation behavior is attenuated when the donation currency is goods (instead of money).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 marketing of charities and prosocial behaviors.  相似文献   
2.
儿童运动视觉表象操作水平的发展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计算机软件控制实验,以暴露运动一段行程后进入遮蔽的光点为刺激物,光点以三种不同运动速度、三种不同运动行距组合呈现,要求儿童判断光点到达目标位置时按键反应。结果表明:5—19岁儿童运动视觉表象操作水平的发展存在5一8岁、11—14岁两个加速期;客体运动速度对运动视觉表象操作绩效有显著影响,5、8、11岁组快速较中速下.5.8岁组中速较慢速下操作准确性均有显著降低;客体运动行距对运动视觉表象操作绩效也有显著的影响.5、8、11岁组右目标位置下较中目标位置下操作准确性显著降低;性别对运动视觉表象操作水平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物质成瘾是一种涉及生理、心理和环境等多因素的复杂现象, 但是当前基于生物还原论的解释对物质成瘾现象整体性的理解和康复研究造成了阻碍。网络理论聚焦于心理障碍变量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反馈环路, 从整体视角为研究物质成瘾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将网络理论应用于物质成瘾的研究中将有利于:(1)理解症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2)理解症状网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动态变化过程; 以及(3)将多层次和多水平因素整合到统一的理论框架中。从网络理论视角来理解物质成瘾, 也将对未来的干预和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目前, 网络理论仍处于言语模型阶段, 未来需要进一步提出更具体、可验证的统计模型, 以完善对于物质成瘾机制的了解, 更加有效地推进物质成瘾的治疗与恢复。  相似文献   
4.
赵沛 《管子学刊》2007,(3):110-116
随着今文经学的复兴,晚清学术在今古文学的激烈冲突中展开。在这一过程中,《左传》研究一直是核心的内容。晚清《左传》研究主要呈现出刘逢禄、康有为为代表的今文学与章太炎为代表的古文学两大学派争论的态势。廖平的《左传》研究,与两派的学术路径既有联系,有呈现出不同的学术特色,在晚清学术研究中独树一帜,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5.
采用投资博弈,以大学生为被试探讨关系认知(亲疏关系、阶层关系)和特质认知(以善意为例)对中国人人际信任的影响。结果发现,亲疏关系认知、阶层关系认知和善意认知都会影响中国人的人际信任。关系越近、阶层越高、越善意,信任水平越高。随着亲疏关系下降或善意降低,阶层关系对信任水平的作用之间的差异逐步减弱。亲疏关系认知和阶层关系认知存在交互作用,亲疏、阶层和善意也具有交互作用。人们对上位阶层的信任大于平位大于下位,但是当信任对象存在低善意特质或陌生人身份时,人们对上位阶层的信任会下降至和平位没有差异;当低善意特质和陌生人身份同时存在时,人们对上位、平位和下位的信任无差异。  相似文献   
6.
儒学是人类中心主义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学主张“以人为中心”,是指以人的问题为中心,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不是以人的利益为中心,主宰、掠夺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儒学提倡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特征的德性主体,不是提倡以人与自然分离、对立为特征的认识和价值主体。儒学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同情、尊重一切生命的生存与权利,以“万物一体”为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7.
依据Rayleigh颜色匹配方法研制人眼颜色视觉定量测量实验装置,并对20名色觉正常和30名色觉异常大学生的颜色视觉进行测量。结果表明,色觉异常被试在Rayleigh匹配中点和匹配范围测量值上均与色觉正常被试者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The processes of aging and confronting mortality are often accompanied by unique psychological challen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such challenges can yield opportunities for growth, including increased wisdom. This qualitative study explored 15 terminally ill hospice patients’ perspectives on wisdom, the dying process,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using consensual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Most participants cited humility as a key component of wisdom, emphasizing that “Wisdom is when we realize ‘I don’t really know much’.” Other components of wisdom included self-knowledge, rationality, experiential learning, listening to and learning from others, and sharing knowledge with others. Participants also suggested that the process of facing illness and death presents opportunities for positive growth, including changing priorities and learning to appreciate life more fully in the present moment. In considering the sources of meaning in their lives, participants emphasized relational connections, personal growth, spirituality, vocational fulfilment, and living a full life. Participants also shared their reflections on important past experiences and regrets. Lastly, participants offered advice to others based on their experiences facing illness and mortality. Implications for psychological care of the dying and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
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投射测验法分离出两类不同性质的内隐人格观,然后通过效价匹配实验和错觉关联实验,初步探讨了内隐人格观对他人知觉的信息加工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跨性格、能力等不同人格属性有共通一致的内隐观;(2)固存观的反面就是渐变观,它们是同一维度的两极;(3)与渐变观者相比,固存观者更易以一种评价性方式知觉他人信息;同时,渐变观者不像固存观者那样对他人特质作出静态判断,而是集中注意力于理解他人行为发生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启动任务范式的改进,运用3个实验全面考察了复合社会范畴本身的熟悉性和兼容性对复合社会范畴刻板印象中抽象表征和样例表征策略运用的影响。实验1分别以熟悉的、不熟悉且在刻板印象上不兼容的复合范畴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对熟悉的复合范畴采用抽象表征,而对不熟悉且在刻板印象上不兼容的复合范畴的表征采用样例表征;实验2以熟悉且在刻板印象上不兼容的复合范畴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对于熟悉但构成范畴不兼容的复合范畴的表征也采用样例表征;实验3采用相同的实验范式,在描述和定义两种启动任务中设置子范畴间兼容的刻板特质词和不兼容的刻板特质词,选择与实验2相同的复合范畴"男中学教师"为目标群体,更加严密地证实和整合了实验1与实验2的研究结论。3个实验的结果说明复合范畴刻板印象的表征关键取决于兼容性,一旦复合社会范畴的构成范畴在刻板印象上不兼容,那么对于这一复合社会范畴刻板印象的表征采用样例表征。当构成复合范畴的两个子范畴之间兼容时,熟悉性成为刻板印象运用抽象表征还是样例表征的影响因素,无论是对内群体的刻板印象还是外群体的刻板印象,对熟悉的刻板特质词的表征运用抽象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