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4篇
  免费   219篇
  国内免费   6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43篇
  2010年   160篇
  2009年   146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150篇
  2006年   174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宣庆坤  周雷 《世界哲学》2015,(3):140-146,161
B.威廉斯在其论文《马克洛普罗事件:对永生之厌倦的反思》中认为,永生是没有意义的。威廉斯指出死亡与有死是不同的,若永生则厌倦;只有满足同一性与吸引力两个条件,永生才不会无聊。尽管威廉斯的理论遭到一些学者的反驳,但本文通过分析得出,威廉斯的这一理论是深刻而富有洞见的。当然他的理论也不是无懈可击的,其同一性条件太严又太宽,但无论如何也不影响永生导致无聊的判断,因为破除对永生的期待,才可让有限的生命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睡眠不足会对人的认知、情感和人际交互产生诸多影响。这种影响在社会情绪层面表现为个体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的减少,易激惹性与愤怒情绪的增加;在社会行为层面则表现为亲社会行为的减少和攻击行为的增加。在睡眠不足状态下,情绪系统和认知系统功能连接的减弱可能是这些变化的潜在机制。未来应结合生态效度较高的睡眠操作手段,系统考察睡眠不足如何导致各种高级社会情绪的改变,以及这些社会情绪的变化如何导致社会行为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周清 《心理学报》1988,21(1):94-101
视觉短时存贮(STVS)的时间特性已得到广泛研究。本文采用G.Sperling首创的部分报告方法,对STVS的一些空间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一研究了视觉信息的空间广度和密度对于STVS的影响。实验二研究了STVS中的参照系问题。结果表明:(一)信息广度对STVS没有影响,而信息密度的增加对STVS有负影响。(二)视网膜参照系是STVS最基本的参照系,空间参照系只在特定条件下才起作用。文中对这些结果给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4.
立体视觉的心理物理和VEP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物理试验是研究立体视觉的主要方法。70年代VEP开始用于体视研究,并取得许多结果。由于VEP信号复杂,这些结果不能令人满意。本文使用心理物理试验和VEP对比方法对体视加以研究。我们的结果是:VEP波形中第一个正峰与刺激图形的亮度有关;N_2峰和P_3峰的潜伏期对判断体视存在与否有重要价值;本试验确定N_2峰潜伏期在体视存在时约为240ms—280ms,无体视存在时约为290ms—310ms;P_3峰潜伏期在体视存在时约为280ms—310ms,无体视存在时约为340ms—360ms;体视存在时的VEP与无体视存在时的VEP的互相关系数小于0.1;有体视的VEP其功率谱密度在8Hz附近有一峰;心理物理试验中使用强制选择得到的结果从VEP波形比较中可以确认是可靠的;有体视的VEP其N_2和P_3的潜伏期随视差变化呈现规律性改变。  相似文献   
5.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impacted by the unfolding of the COVID-19 syndemic. We sought to identify (1) groups of families with distinct profiles of joint trajectories of parental anxiety and child emotional distress and (2) protective and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se dual-trajectory profiles. A sample of 488 parents (65% White; 77% mothers) with 3- to 8-year-old children (MAge = 5.04, SDAge = 1.59) was followed from late March to early July in 2020. Survey data on parent (i.e., anxiety symptoms) and child (i.e., emotional distress) adjustment were collected at three time points. Using multivariate growth mixture modeling, we identified one group with low parental anxiety and child emotional distress (42.7%) and three other distinct groups with varying risk levels among parents and/or children. We also identified protective (e.g., positive parenting) and risk (e.g., child negative affect, negative parenting, perceived stress with racism) factors in predicting parent and child adjustment.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overall, our sample (mostly middle- and high-socioeconomic status families) demonstrated family resilience amid COVID-19, consistent with prior disaster coping literature. At the same time, our findings also indicated the need to identify at-risk families and modifiable factors for post-disaster public health interventions.  相似文献   
6.
杨中芳 《心理学报》2023,55(3):355-373
本文撰写的目的是,藉助分析COVID-19疫情控制的应急心理机制,提出一个思考中国人“自我”的新架构,希望未来它能成为研究这一热门研究领域的新进路。沿用中国传统流传下来、但却一直被沿用至今的中庸思维,以及其内涵的“阴阳思维”及“全息思维”作为立论基础,提出“中庸行动我”的构念。它是指个体在选择及执行解决问题之具体行动方案时,依现实“情境需求”,灵活地“协调”出一个最恰当的“行动我”,以配合集体战疫的需要及功效。“中庸行动我”这一构念的提出,不仅只是为了解释战疫的成效,更重要的是它欲反映出中国人思维“灵活性”的根源,从而可以作为研究“中国人自我”的另类进路,不再只是以跨文化研究进路所关注的“本质自我”为主要立论基础,从而丰富了该领域现有的知识内涵。  相似文献   
7.
基于动机性自我调节框架,通过两项独立研究,探讨前期创业努力对随后创业进展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创业自我效能的中介与调节定向的调节作用。对115名新创业者进行为期6个月(研究1)和对70名新创业者进行为期15个月的追踪调查(研究2),分别构建多层次跨期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和多层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1)创业自我效能在前期创业进展对随后创业努力的影响中起中介角色;(2)从总体上看(即不考虑调节定向作用时),前期创业进展通过正向影响创业自我效能,负向影响随后创业努力;(3)促进定向水平越高,创业自我效能对随后创业努力产生越强的负向影响,从而前期创业进展与随后创业努力的间接负相关关系越强;(4)预防定向水平越高,创业自我效能对随后创业努力产生越弱的负向影响,从而前期创业进展与随后创业努力的间接负相关关系越弱。这一结果弥合了过往创业自我调节过程研究的混淆结论,拓展了创业情境下的动机性自我调节框架与调节定向观研究,对于揭示创业过程的动态性、复杂性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Food stealing is often a serious behavioral problem among children with diagnoses of autism and other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Very few empirical studies concerning this behavioral challenge have been reported. We applied a correspondence training procedure to teach self-control as replacement behavior to four children with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who displayed food stealing in the community. A changing criterion design embedded within a nonconcurrent multiple-probe across participants design was used. The treatment succeeded for all four participants by increasing latency to eating highly preferred food to a predetermined criterion and reducing occurrences of food stealing to zero. Three participants generalized the replacement behavior to natural settings and maintained the behavior for 2 weeks, 1 month, 2 months, 3 months, and 4 months. One participant without expressive language was taught successfully during treatment trials but failed to maintain and generalize the behavior. A functional relation between delaying food eating and Say-Do correspondence training was demonstrated.  相似文献   
9.
研究发现学习效能感会受到同伴支持的影响,同时它又是影响学生学业状况的重要前因变量。根据控制价值理论,本研究通过对3329名高一和高二学生的调查,考察在物理和化学学科中,学习效能感是否会在同伴学业支持和学业情绪中起到中介作用。发现:(1)同伴学业支持和学习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两者与高兴学业情绪显著正相关,与厌倦学业情绪显著负相关;(2)在控制了年龄、年级、性别和地域后,学习效能感在同伴学业支持和高兴学业情绪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同伴学业支持和厌倦学业情绪中起完全中介作用;(3)在物理学科中,性别调节了学习效能感和学业情绪的关系。本研究验证并拓展了控制价值理论,对于如何提高中学生物理和化学学习的积极情绪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错误是人类决策和行为过程中在所难免的。然而, 错误常常带来不利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如高危作业时的失误)。如何有效监控错误并优化行为对于个体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错误的发生受到内部心理状态影响, 个体常在不确定的情境中做出判断, 不确定状态增强还是削弱错误监控, 是一个重要科学问题, 却存在矛盾结果。在前期积累和理论分析基础上, 本项目拟从人格差异角度探索不确定容忍度的调节作用。不确定容忍度的差异意味着个体对于模糊情境的耐受性和错误的敏感性不同, 因而可能调节不确定状态中的错误加工过程。研究1采用行为实验, 揭示多种不确定情境中(如奖赏/惩罚)错误监控和错误后调整的认知特点, 考察不确定容忍度的调节作用; 研究2通过考察电生理表征、时间加工进程和神经振荡机制等进一步解释这些现象。本项目对于探明不确定状态中的错误加工规律及其人格调节机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对于促进个体的环境适应、目标达成等具有较好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