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0篇
  免费   273篇
  国内免费   65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153篇
  2010年   183篇
  2009年   169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65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9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徐鸿 《心理学报》1988,21(1):79-86
本文根据普通心理学的结构和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对孔子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心理学的分析和整理。全文分认识心理学思想、情感心理学思想、意志心理学思想和个性心理学思想四大部分。试图较为系统地探究孔子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3.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es of the comparative structures of guilt and shame, the authors hypothesized that antecedent condition (personal inadequacy vs. moral norm violation), audience presence, and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attribution would distinguish shame from guilt. Although the subject population was Hong Kong Chinese, evidence from previous studies suggests that the comparative structures of guilt and shame are quite similar across cultures. The subjects were asked to recall either a guilt or a shame incident, and their responses were then coded into the predictor variable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guilt was most likely to emerge when individuals had violated a moral norm and held themselves responsible for their conduct. In contrast, shame emerged more frequently when subjects felt personally inadequate than when they had violated moral norms. Moreover, when a guilt incident was reported, and audience was rarely mentioned, whereas subjects who reported a shame incident would generally feel personally responsible and often mentioned being looked at or evaluated. However, neither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nor the presence of an audience seemed to be essential for a person to experience shame.  相似文献   
4.
语意好恶度在人物观感研究中构成的系统性偏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志裕  杨中芳 《心理学报》1989,22(3):110-114
本研究要旨在探讨问卷中题目的语意好恶度在人物观感研究中所构成的系统性偏差效应。被试为87名大学生。他们需要评定如果要在某一项专业上有优良的表现,哪些性格特征会比较重要。我们把被试随机地分成三组,然后指示每一组被试分别就三种性质很不同的专业的其中一种评鉴121项性格特征的重要性。跟着我们采用每一性格特征的重要度评分与它的语意好恶值进行了一连串的相关分析。结果发现性格特征形容词的语意好恶度可能会对被试在人物观感研究中的评分构成系统性偏差的。最后笔者针对这研究结果引申出来的方法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6.
3-6岁幼儿在分类实验中概括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通过设计不同性质的分类实验,探讨3-6岁幼儿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我们根据年龄将幼儿分为四个组,每组80人,共320人。通过实验获得以下几点。①幼儿在各种不同性质的分类实验中可表现为四级不同的水平,如从根据表面的个别特征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内部的本质特征进行分类,从一维角度的分类发展到从两维角度来分类等。⑦达到各个水平的年龄不是截然划分的,而是互相交织的,随着年龄的增加,低级水平的人数不断减少,高级水平的人数不断增加。所以年龄阶段之间既有质的变化,又有量的变化。③对于不同性质的分类材料,各年龄所达到的概括水平也不同,分类材料的难度越大,概括水平越低。④儿童概括水平的高低受教育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杨中芳 《心理学报》2023,55(3):355-373
本文撰写的目的是,藉助分析COVID-19疫情控制的应急心理机制,提出一个思考中国人“自我”的新架构,希望未来它能成为研究这一热门研究领域的新进路。沿用中国传统流传下来、但却一直被沿用至今的中庸思维,以及其内涵的“阴阳思维”及“全息思维”作为立论基础,提出“中庸行动我”的构念。它是指个体在选择及执行解决问题之具体行动方案时,依现实“情境需求”,灵活地“协调”出一个最恰当的“行动我”,以配合集体战疫的需要及功效。“中庸行动我”这一构念的提出,不仅只是为了解释战疫的成效,更重要的是它欲反映出中国人思维“灵活性”的根源,从而可以作为研究“中国人自我”的另类进路,不再只是以跨文化研究进路所关注的“本质自我”为主要立论基础,从而丰富了该领域现有的知识内涵。  相似文献   
8.
基于动机性自我调节框架,通过两项独立研究,探讨前期创业努力对随后创业进展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创业自我效能的中介与调节定向的调节作用。对115名新创业者进行为期6个月(研究1)和对70名新创业者进行为期15个月的追踪调查(研究2),分别构建多层次跨期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和多层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1)创业自我效能在前期创业进展对随后创业努力的影响中起中介角色;(2)从总体上看(即不考虑调节定向作用时),前期创业进展通过正向影响创业自我效能,负向影响随后创业努力;(3)促进定向水平越高,创业自我效能对随后创业努力产生越强的负向影响,从而前期创业进展与随后创业努力的间接负相关关系越强;(4)预防定向水平越高,创业自我效能对随后创业努力产生越弱的负向影响,从而前期创业进展与随后创业努力的间接负相关关系越弱。这一结果弥合了过往创业自我调节过程研究的混淆结论,拓展了创业情境下的动机性自我调节框架与调节定向观研究,对于揭示创业过程的动态性、复杂性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研究发现学习效能感会受到同伴支持的影响,同时它又是影响学生学业状况的重要前因变量。根据控制价值理论,本研究通过对3329名高一和高二学生的调查,考察在物理和化学学科中,学习效能感是否会在同伴学业支持和学业情绪中起到中介作用。发现:(1)同伴学业支持和学习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两者与高兴学业情绪显著正相关,与厌倦学业情绪显著负相关;(2)在控制了年龄、年级、性别和地域后,学习效能感在同伴学业支持和高兴学业情绪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同伴学业支持和厌倦学业情绪中起完全中介作用;(3)在物理学科中,性别调节了学习效能感和学业情绪的关系。本研究验证并拓展了控制价值理论,对于如何提高中学生物理和化学学习的积极情绪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