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9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The résumé i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selection tool for organisations. Past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recruiter hiring recommendations can be predicted based on the content of applicant résumés. However,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links between résumé contents and hiring recommendations remain unclear. The present study extends previous research by examining the mediating roles of recruiters' multi‐faceted fit perceptions in a field setting.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216 organisational recruiters who participated in campus recruitment at seven universities in Taiwa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pplicant work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al background increased recruiter hiring recommendations through recruiter perceived person–job (P–J) fit. In addition, applicant work experience predicted recruiter perceived person–organisation (P–O) fit, which in turn enhanced recruiter hiring recommendations.  相似文献   
2.
任继愈先生以93岁高龄离我们而去了。我结识任先生的时间不长,是从1997年无神论学会重建时开始的。12年的接触,任先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3.
一般认为,突触传递的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可能是学习和记忆的神经基础。我室的系列工作表明,大鼠在条件性行为的建立中,海马齿状回、CA_3、CA_1区均出现LTP样变化,并将之称为习得性LTP(Learning-de-pendent LTP),而且发现每次训练作业后突触效应的增强,经一段时间(4小时)后就  相似文献   
4.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d the interplay between mood, disclosure language, and ad skepticism on consumers' recognition and evaluation of native advertising. During two online experiments, participants first received a mood manipulation and then read an article-style native advertisement. Results from both studies indicated that participants were more likely to recognize a native ad with an explicit rather than an implicit disclosure label, and a negative mood was more likely than a positive mood to drive participants to recognize the native ad. More importantly, participants in a positive mood evaluated a native ad with an implicit disclosure more favorably than an ad with an explicit disclosure. By contrast, participants in a negative mood responded more positively to a native ad with explicit disclosure compared to an ad with implicit disclosure. Study 2 demonstrated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ood and disclosure language was further moderated by individuals' levels of ad skepticism. These results are believed to provide meaningful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to the field of native advertising and consumer behavior.  相似文献   
5.
本项研究旨在探索 5 -1 1岁儿童元认知发展的规律 ,2 80名昆明市及路南县汉、撒尼族儿童参与了三项知觉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 :1儿童随年龄的增长 ,有关知觉组织策略的知识及自我监察的能力也逐渐发展 ,表现为系统观察、选取有效策略及计划性的增强。 2儿童对信息的加工不断深入 ,从表浅的加工过渡到详尽的加工 ,不仅要求补充必要的信息 ,而且主动搜索隐蔽的线索以促进识辨。3儿童自我评价从笼统、含糊逐渐向客观、全面发展。4路南儿童元知觉的发展晚于昆明儿童两年 ,但在路南的汉族儿童和撒尼族儿童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说明文化教育对儿童元知觉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林仲贤  方至 《心理学报》1980,13(1):11-17
一 实验心理学已有悠久的历史,它建立于前一世纪的中叶,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心理学问题,在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上起了重要作用。但心理学被介绍到中国来还是在清朝末期,最早的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在1917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建立的。解放前的旧中国已有七、八个高等学校设置了心理学系,除了讲授普通心理学课程外,还开设  相似文献   
7.
作者欧黑尔是“让美国人停下脚步,审视他们价值观的无神论者”。本书陈述了她的无神论不但是消极的,否认神、灵魂和天堂地狱等宗教主要元素的真实性,而且是积极的,展示一种非宗教的生活方式,依靠人类自己的力量创造大家共同的幸福生活。她的无神论以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认为宗教的世界观是唯心主义的:她为唯物主义者辩诬.表述了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优越性。以其主张政教分离的观念鲜明而坚定.曾推动美国最高法院判决在公立学校里限制宗教活动.因此也受到种种诅咒。  相似文献   
8.
美国哲学家茱迪恩·芭特勒认为连串理所当然地跟性相关的论述,同时存有化了及固定化了物质性的身体.芭特勒阅读波伏娃的<第二性>,认为这并非就是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于女性问题或处境上的应用.波伏娃曾说意识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体当中,并且在文化的脉胳里,参与形成一个人的性别.芭特勒认为对萨特身体哲学的理解,在很多方面都能提高我们对波伏娃思想的欣赏,并认定她是一个具原创性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幼儿联合行动共同表征能力的发展,实验1通过比较186名3~5岁幼儿在相同任务和不同任务的表现,发现4岁和5岁幼儿在不同任务中的表现比相同任务差;实验2进一步验证幼儿在不同任务中较差的表现源于对自我和同伴的共同表征。结论:3岁幼儿无法在联合任务中同时表征自我和同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共同表征能力,4岁以上幼儿开始具备稳定的共同表征能力,能够在联合任务中同时表征自己和同伴,由此对自己的行为表现造成干扰。  相似文献   
10.
《无神论》是美国马丁(MICHAEL MARTIN)教授写的一部名著,副标题《哲学的合理性证明》,1990年出版。书前有一篇颇长的《绪论》,针对一些有神论者的批评,作了扼要的回应,从中可以看出当代西方宗教神学是如何抨击无神论的,以及他对这些抨击所作的逻辑反驳和对无神论的合理性证明。我特别感兴趣的问题,还有作者无意中透露出来的美国的意识形态和宗教自由问题。作者回忆说,他幼年受家庭影响,倾向无神论,但同时知道,无神论在美国民众的心目中是很坏的,因为“他们大多数人都信仰上帝”。记得“三年级的一天,我向一个有同情心的指导顾问透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