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3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30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忆训练对改善少年、青年和老年人认知功能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工作采用“位置法”(method of loci)对24例少年、24例青年和22例老年被试进行了记忆训练研究。以毕生发展的观点比较认知训练对改善不同年龄人记忆的作用,进而探讨发展的认知功能储备能量的年龄差异和训练的迁移效应。结果表明认知干预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老年人的记忆,同时也显示了在发展的储能和对图形的迁移效应方面,老年人明显不如青、少年,而青年与少年则彼此相近。  相似文献   
2.
谭力海  彭聃龄 《心理学报》1989,22(4):94-101
心理学家近年来的研究一致发现,单词识别受词形、语音、刺激强度、语境、词频、词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关于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各家的看法却颇不相同。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国外几家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这对于我们揭示汉语词字识别的基本过程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探讨了影响深度觉及距离判断的有关因素。实验分三部分:一、双眼正视(0°)和双眼斜视(45°)条件的深度觉辨别实验;二、双眼正视(0°)条件下不同距离相对判断实验;三、双眼斜视(45°)条件下的相对距离判断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双眼正视条件下(0°),深度觉辨别最准确,双眼斜视(45°)条件下,误差值明显增加,而单眼正视条件下,误差值最大。双眼斜视(45°)条件下的相对距离判断的误差值明显较之双眼正视(0°)条件下的为大。对2/4的相对距离判断的准确性均较之对1/4和3/4的距离为高。在双眼斜视条件下,眼肌调节发生变化,睫状肌紧张度增加,视觉易于疲劳可能是造成深度觉及距离判断准确性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继《再认性同一判断中汉字信息的提取》一文之后,我们作了《回忆性同一判断中汉字信息的提取》的研究,进一步研究了在同一性判断中汉字信息的提取问题,旨在比较在回忆与再认条件下人们对汉字信息提取的特点。结果表明,在回忆条件下意同判断的反应时最长,音近其次,形似最短。形似与意同判断,音近与意同判断间反应时差异显著,音近与形似之间不显著。 与前次实验相比。在回忆条件下语音的作用提高了,但形的作用仍然很大,说明字形与字音的编码对提取语义信息都有重要作用。同时,在回忆条件下,特征干扰都大于一般分心物的作用,说明单词的各种特征都影响到汉字信息的提取。  相似文献   
5.
本工作是在前一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分别电损毁有关回路的乳头体、隔区,对以糖精水为条件刺激。氯化锂腹腔注射引起中毒作为非条件刺激的条件性糖精厌恶痕迹的形成和保存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损毁乳头体,或者隔区,对条件性糖精厌恶痕迹的形成和保存均无影响。说明在本实验条件下,这种条件性味觉痕迹的形成与保存,不依赖边缘系统的乳头体、海马、隔区这些回路的参与,这就进一步说明味觉信号的记忆确有其不同于视、听觉信号的记忆的机制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观察了在成年后进行群体隔离的大白鼠与群居鼠在摄食、饮水、睡眠等方面的行为差异。着重观察了社会应激对成年后进行群体隔离的动物的行为的影响,以研究群体隔离时动物的年龄与过去生活经验是不是动物在社会应激时发生的行为改变的关键因素。 结果表明:群居与隔离两种环境对动物摄食、饮水和体重无明显影响,但隔离动物睡眠时间较群居动物短。即使在成年后进行群体隔离、社会应激对隔离动物的摄食、饮水、睡眠和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也比群居组明显。但进行群体隔离时动物的年龄和隔离前有较长时间的群居生活经验可大大减轻社会应激时行为反应的强度,也可使适应过程发生得快些。这说明早期环境和过去生活经验的重要性。社会应激影响饮水和摄食的方式随年龄而改变,年龄较大的群居鼠对社会应激的适应可能比年龄较轻的群居鼠差。  相似文献   
7.
速示下再认汉字的某些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成人和小学生在速示条件下再认汉字和双字词,结果表明,成人和小学生再认不同结构类型的汉字有共同的规律:结构上属于两边对称的字较易再认,半包围型的字较难再认。成人和小学生在再认过程中抽取汉字的特征也有共同之点:对左右结构型的字往往抽取字的右下角的笔划,对半包围型的字则往往抽取字的左上角的笔划。不同再认的方式(读出和指认)对再认的成绩有明显的差别。在指认条件下由于有视觉反馈,再认成绩大为提高。本实验的结果对识字教学和机器自动识到汉字装置的设计,可能有某些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工作研究两例先天性无痛症患者的心理特点,主要是其情绪特点,以探讨疼痛和情绪的关系,并借以检验疼痛学说的意义。例一,女,10岁,智力略低于正常,艾森克少年儿童人格问卷表评定人格正常。与身体损伤有关的恐惧感明显缺乏,但与社会和教育影响有联系的恐惧感却甚于正常儿童。情绪急躁,易发作暴发性脾气而不能控制。在突然刺激(强光、强铃声)下的反应和正常儿童相近。例二,男,13岁,智力明显落后,人格评定正常,各种恐惧感均明显缺乏。情绪经常呈明显欣快状态。突然刺激下有口语惊吓和动作反应但无相应的面部表情和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变化。两例均有无目的的多动作表现。看来疼痛和情绪有某种关系,但本结果并不能证实疼痛的情绪学说。  相似文献   
9.
How do early bilingual experiences influence children's neural architecture for word processing? Dual language acquisition can yield common influences that may be shared across different bilingual groups, as well as language-specific influences stemming from a given language pairing. To investigate these effects, we examined bilingual English speakers of Chinese or Spanish, and English monolinguals, all raised in the US (= 152, ages 5–10). Children completed an English morphological word processing task during fNIRS neuroimaging. The findings revealed both language-specific and shared bilingual effects. The language-specific effects were that Chinese and Spanish bilinguals showed principled differences in their neural organization for English lexical morphology. The common bilingual effects shared by the two groups were that in both bilingual groups, increased home language proficiency was associated with stronger left superior temporal gyrus (STG) activation when processing the English word structures that are most dissimilar from the home language. The findings inform theories of language and brain development during the key periods of neural reorganization for learning to read by illuminating experience-based plasticity in linguistically diverse learners.  相似文献   
10.
While much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 has examined the influence of consumers'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es on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potential role that consumers' decision-making tendency play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whether, how, and when maximizing, as a type of decision-making tendency (both dispositional and situationally primed), influences subsequent decisions regarding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Four studies were conducted, revealing that maximizing consumers are more likely to engage in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than non-maximizing consumers (Studies 1 and 2). The need for status serves as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behind this behavior (Study 3). In addition, the observed effect holds only when the situation is public but disappears when it is private (Study 4). As one of the first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effect that maximizing has on a type of consumption, these findings offer valuable contributions to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