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丽君  索涛  赵国祥 《心理学报》2020,52(10):1189-1198
现有研究一致认为意识到错误可引起错误后调整, 但是未意识到错误能否促使个体进行错误后调整尚存争议。本实验采用基于go/no-go范式的错误意识任务考察上述问题, 并根据被试对自己按键反应正误主观报告将no-go错误反应分为意识到错误和未意识到错误。行为结果发现, 意识到错误和未意识到错误后正确率均显著高于正确击中试次(正确go试次)后正确率; 但是, 意识到错误后试次反应时显著快于正确击中后反应时, 未意识到错误后反应时显著慢于正确击中后反应时。该结果表明两类错误均优化了错误后行为表现, 但是意识到错误后被试调整速度加快, 未意识到错误后被试调整速度减慢。进而, 时频分析发现意识到错误相较于未意识到错误诱发显著更强的alpha波能量。并且, 前者在错误意识主观报告前已诱发alpha波, 后者在错误意识主观报告反应后诱发alpha波。该结果表明意识到错误一直处于持续的注意监控中, 而未意识到错误是任务引起的暂时注意控制。因此, 本实验说明错误意识影响错误后调整, 意识到错误可能采用类似主动性控制的策略调节错误后行为, 而未意识到错误可能采用类似反应性控制的策略调节错误后行为。  相似文献   
2.
陈晶  索涛  袁文萍  冯廷勇 《心理学报》2011,43(2):152-163
大脑不断地对环境事件产生预期并将这些预期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 通过对反馈刺激的结果评价以优化后续行为。采用抽奖式赌博任务范式, 操纵得奖的确定性程度, 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 研究青少年结果预期与评价的认知和神经电生理过程, 以成人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反映自动、快速结果评价的FRN上, 无论在高确定性还是在低确定性条件下, 青少年与成人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2)组别与确定性程度在P300波幅上表现交互作用显著, 简单效应分析表明, 在高确定性条件下, 青少年组输、赢的P300波幅表现出差异; 而成人组输、赢的P300波幅无显著性差异。青少年对反馈刺激自动的快速结果评价能力已接近成人水平, 而对反馈刺激功能意义评价的控制加工能力还未发展成熟。  相似文献   
3.
过分自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过分自信是指人们对自身绝对水平的高估, 使得对自己的评价优于实际水平, 广义的过分自信是一种非理性的过于优化的估计, 还包括对自身相对水平的高估。基于进化心理学理论和生态理性假设提出的进化模型认为, 过分自信是一种快速启发式认知策略, 在适应和生存中具有优势, 是进化选择的结果。根据对个体知觉偏差的不同假设, 进化模型分为二项式模型和正态模型, 都得出了一致的研究结论。与过分自信的自我提升理论、权重差异理论和信息差异理论相比较, 进化模型具有许多优点,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探讨和检验。  相似文献   
4.
索涛  冯廷勇  顾本柏  王会丽  李红 《心理学报》2011,43(12):1430-1440
“做效应(action effect)”是指决策中由“做(action)”与“不做(inaction)”行为引起的相同决策后果, 却诱发了不同强度的情绪体验。本研究使用ANSIE量表筛选了责任归因不同倾向的两类被试(极端内控者、极端外控者), 运用ERP技术, 在一项简单赌博实验任务中考察了这两类被试的“做效应”差异及其电生理证据, 旨在探讨责任归因对“做效应”的调控作用。行为结果表明, 无论结果输赢, 极端内控被试的“做”与“不做”行为结果诱发的情绪强度和责任感强度都没有差异, 而极端外控被试的“做”行为诱发的情绪强度和责任感强度都比“不做”行为诱发的明显大; 脑电结果表明, 在FRN和P300上, 极端内控被试的“做”与“不做”行为诱发的FRN和P300波幅之间都没有差异, 而极端外控被试的“做”行为诱发的这两种脑电成分波幅都比“不做”诱发的较大。简言之, “做效应”在极端内控被试身上表现不明显, 而在极端外控被试身上表现明显。“做效应”很可能是由于个体对不同行为导致的相同决策后果的责任归因不同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后悔的认知机制和神经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悔是基于对不利或相对不利行为结果的反事实思维诱发的一种复杂的负性社会情绪,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决策和身心健康具有重大的影响。与失望情绪相比,后悔在现象学、产生条件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后悔不仅会受到个体的行为方式、人格特征、归因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结果信息属性的影响。后悔的预期和体验涉及的功能性脑区主要包括:眶额皮层、扣带前回、海马、杏仁核。研究后悔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后悔的认知机制和神经基础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运用元分析方法对国内外有关基于正念的干预与自我同情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通过文献检索, 纳入文献65篇, 总样本量为8103。异质性检验发现, 选择随机效应模型比较合适; 敏感性分析显示, 使用One-study removed逐步删除异质性较高研究, 基于正念的干预与自我同情呈显著正相关; 次群体检验表明, 基于正念的干预与自我同情关系受对比方式的调节与影响, 但不受群体和测量工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正念对自我同情水平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 同时随着对比方式的不同对基于正念的干预与自我同情的关系会产生不同的调节作用, 而群体和测量工具对基于正念的干预与自我同情的关系并无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7.
在文献分析、开放式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探索青少年对父亲认同的结构模型,研究发现:青少年父亲认同结构模型涉及父亲的"品质素养"、"教育方式"、"父母关系"三大方面,包含坚韧乐观、消极狭隘、善良宽容、社会能力、温暖关爱、尊重信任、专制苛刻、夫妻和谐等8个一阶因子,能联合解释58.83%的总体变异;自编的青少年父亲认同问卷信效度良好,可应用于实践,为其他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创设收益和损失跨期选择情境, 采用不同表征方式(得框架、失框架)的跨期选择任务, 分别探讨了收益和损失情境下的跨期选择是否存在得失框架效应, 及其是否会受任务难度的影响。结果发现:(1)收益型跨期选择只在任务容易时存在得失框架效应, 与失框架相比, 被试在得框架下选择即时获益的概率更高; 任务困难时得失框架效应消失(实验a); (2)损失型跨期选择中不存在得失框架效应(实验b)。结果表明, 得失框架效应在损、益型跨期选择中出现了分离, 收益型跨期选择中的得失框架效应的内在认知机制很可能与风险决策中的框架效应类似并且是一种较为初级的认知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9.
The outbreak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brought unrelenting waves of xenophobia against people representing vulnerable populations, among them those identified as Asians or more specifically as Chinese. Although previous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some discriminatory actions against overseas Chinese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mask use during the pandemic, there is not much evidence that explicates what might be the social-cultural triggers or impact of self-other mask discrepancy. The current study aims to examine how a mask use gap impacts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nd anxiety during the first outbreak of COVID-19, and how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mediates the mask gap–anxiety relationship. This was operationalized by developing a new “mask gap” variable to capture the incongruent mask use norms between Chines and others around them in the host country.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a cross-sectional sample of Chinese (n = 745) residing in 21 countries from March to May 2020 during the first wave of the pandemic. Results showed the newly explicated “mask gap” variable wa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level of anxiety. In addition,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mediated the mask gap-anxiety relationship. These findings advance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understandings of how incongruent social norms impact discrimination and mental health during health threat events like the COVID-19 pandemic. The results also suggest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both societal responses and the mental health of sojourners or immigrants during pandemics.  相似文献   
10.
时间感知差异对跨期选择倾向的影响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涛  张锋  赵国祥  李红 《心理学报》2014,46(2):165-173
本研究从人格特质差异角度出发, 采用简单跨期选择任务考察了由时距复制任务筛选的两类时距估计倾向不同的群体(时间高估者和时间低估者)在跨期选择中行为倾向的差异, 旨在探讨时间感知在跨期决策中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1)无论任务难易, 与时间低估者相比, 时间高估者在跨期选择时更倾向于选择即时兑现的较小奖赏。(2)时间高估者和低估者的跨期选择反应时没有明显的差异, 但二者的反应时受任务难度的影响程度明显不同, 时间高估者的跨期选择反应时不受任务难度的影响, 而时间低估者在任务困难时的反应时比任务容易时明显增长。这些结果表明, 在跨期选择过程中, 时间感知倾向差异明显地影响了个体的选择倾向。时间高估倾向个体对时距的高估可能会导致其在跨期选择权衡中对收益成本的高估, 进而做出冲动的选择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