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9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34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迷信,是人类对自然界及自身缺乏正确认识的结果。它是人类认识过程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本身不足为怪。但在阶级社会就复杂化了,  相似文献   
2.
本工作是在前一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分别电损毁有关回路的乳头体、隔区,对以糖精水为条件刺激。氯化锂腹腔注射引起中毒作为非条件刺激的条件性糖精厌恶痕迹的形成和保存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损毁乳头体,或者隔区,对条件性糖精厌恶痕迹的形成和保存均无影响。说明在本实验条件下,这种条件性味觉痕迹的形成与保存,不依赖边缘系统的乳头体、海马、隔区这些回路的参与,这就进一步说明味觉信号的记忆确有其不同于视、听觉信号的记忆的机制的。  相似文献   
3.
孙卉  徐洁 《心理科学进展》2023,31(3):467-479
职场通讯压力是指员工想要快速回复基于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的工作消息而体验到的紧迫性, 现有研究对其成因及影响路径的探讨较为零散且缺乏系统性认识。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并结合努力-恢复模型, 讨论作为工作要求的ICT使用以及作为个人要求/资源的个体因素对职场通讯压力的前因作用; 探讨职场通讯压力因阻碍恢复活动而对员工身心健康以及工作和家庭领域产生的消极影响, 以期增进对职场通讯压力的全面了解, 丰富现有研究对ICT使用后果的认识, 并为未来研究的展开以及员工职业心理健康干预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Previous research has consistently found that unsociability is linked to adjustment difficulties in Chinese children. However, far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how parents and peers react when confronted with unsociable children. In this study, we explored the longitudinal linkages among Chinese preschoolers' unsociability, maladaptive parenting, and peer exclusion. Participants were mothers and teachers of N = 391 (Mage = 4.4 years, SD = 0.91 years; 54.5% boys) preschoolers attending eight kindergartens in Shanghai,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llowed over 8 months. Multi-source assessments were employed. Mothers rated children's unsociability and their maladaptive (physical hostility, verbal hostility, punishment) parenting practices, and teachers rated children's peer exclusion at each time point.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hild unsociability contributed to later increases in both maladaptive parenting and peer exclusion. However, maladaptive parenting and peer exclusion could not predict later increases in unsociability.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 implications of unsociability among Chinese children.  相似文献   
5.
贾成龙  吴婷  孙莉  秦金亮 《心理学报》2023,55(3):455-468
依恋对象的敏感性回应是儿童安全依恋发展的重要前因。研究采用改编版依恋预期范式考察实时互动情境中依恋对象确定性和概率性回应对幼儿支持提供预期及预期修正的影响。结果发现:相对不安全型依恋幼儿,初始预期中安全型幼儿更多预期依恋对象会向依恋者提供支持;幼儿能够基于依恋对象的确定性和概率性回应一致地修正对该对象是否提供支持的预期。同时,低水平回应对幼儿预期修正的影响高于高水平回应。研究表明5岁左右幼儿能够基于实时互动中依恋对象的回应信息修正其对该依恋对象的预期,这对理解幼儿依恋表征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不确定性问题解决策略研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确定性问题解决及认知策略方面颇有代表性的研究的回顾、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特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和青少年体像烦恼的关系,基于社会比较理论和自我差异理论,采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问卷、社交网站体像比较量表、理想体像问卷和体像烦恼量表,对789名初、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体像烦恼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体像比较和体像自我差异能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和体像烦恼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体像烦恼的关系中,女生的体像比较和体像自我差异起并行中介作用,而对男生而言,体像比较和体像自我差异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不仅能直接影响青少年的体像烦恼,还可通过体像比较和体像自我差异的间接作用对青少年体像烦恼产生影响,且中介路径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
对中学生创造力的测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研究以《中学生创造性思惟练习》施测于812名中学生,并请教师对学生的创造性进行评定,然后将《练习》分数和评定等级与有关因素加以比较,结果表明: 1.用《练习》来评鉴中学生的创造力是可信并有效的。2.中学生的创造力呈正态分布。3.创造力高的学生具有某些共同的人格特征。4.学生的创造力与学习成绩有相关,但相关不很高。5.中学生在创造思惟的变通性上表现出男优于女的倾向,其他方面的差异不显著。6.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在创造力上无差异。7.学生中干部的创造力高于非干部。  相似文献   
9.
肖蓓苓  邹泓  陈玉珠 《心理学报》1982,15(2):103-108
此实验测定了20个大学生和青年工人的垂直错觉。错觉模式的诱导部分为一组平行斜线,测试部分为差不多互相垂直的竖直线和水平线。在平行斜线诱导下,被试产生了把测试部分看成垂直的错觉。错觉量的大小与诱导线的倾斜角度有关。把此错觉模式的诱导部分与测试部分分开,以实体镜观察时(一个眼各看一部分,两眼同时观察)则没有发生错觉,说明此错觉最初可能发生于视网膜上。此错觉可用侧抑制理论来解释。  相似文献   
10.
Three experiments investigated whether and why sharing experiences of social exclusion or social acceptance with others strengthens social bonds. Participants experienced either social exclusion or social acceptance alongside another co‐participant who either also experienced the same outcome, or experienced a different outcome, as them. Multilevel modeling results showed that participant dyads who shared the experience of social exclusion or social acceptance felt closer to each other than those who experienced different outcomes, and that perceived similarity mediated the effect of shared experiences on social bonds. Interestingly, participants felt closer to one another after having shared social acceptance, more so than when they have shared social exclusion. Implications of the present findings are interpreted in light of theories of social exclusion, shared experiences, and social bond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