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6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3个研究探讨异质性高自尊与物质主义的关系, 以及在自我威胁情境下异质性高自尊与物质主义的关系是否会发生变化。研究1采用问卷法考察异质性高自尊与物质主义的相关关系, 结果发现, 安全高自尊者的物质主义显著低于脆弱高自尊者; 研究2通过要求不同高自尊者与吸引力高/低的同性进行对比操纵自我威胁, 然后测量外显物质主义, 结果发现, 在吸引力威胁情境下, 安全高自尊者的外显物质主义显著低于脆弱高自尊者的外显物质主义; 研究3通过虚拟的智力测验排名反馈操纵自我威胁, 然后测量内隐物质主义。结果发现, 在智力威胁情境下, 安全高自尊者的内隐物质主义显著低于脆弱高自尊者的内隐物质主义。据此可认为, 异质性高自尊既是解开高自尊与物质主义矛盾关系的切入点, 也是瓦解自我威胁与物质主义正向关系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拖延是指尽管预见到拖延会带来不利后果, 人们仍自愿推迟开始或完成某一计划好的任务。研究表明, 不同文化背景下有15%~20%的成年人存在慢性拖延, 超过70%的学生承认自己存在学业拖延, 部分学生还会形成特质性拖延。严重的拖延不仅影响人们的学业、工作和生活, 甚至还会危害到人们的身心健康。鉴于目前对于拖延产生的核心机制、形成的关键期以及发展认知神经机制还不是很清楚, 本项目拟从拖延的时间决策理论出发, 首先系统探明拖延决策的核心机制, 尤其是远期价值评估、延迟折扣和自我控制能力等在拖延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加工机制和神经基础; 其次结合行为-环境变量-脑的多模态数据, 从发展角度探究拖延形成的关键期(敏感期)、影响因素以及发展认知神经机制; 最后从行为干预和脑的可塑性角度出发, 试图制定各关键年龄阶段拖延预防与干预的临床方案。本研究的开展对于把握拖延形成的认知机制、神经基础及其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对于拖延行为的预防和干预也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苏佳佳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20,52(3):386-398
西方“具身认知”心理学与赋存在中国文化里的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体知”心理学思想息息相通, 而中国文化又有其独异于西方文化的“身体”智慧。文化的源头实为神话。追根溯源, 本文主要从具身认知的视阈中将中西方神话中“身体”的角色两相比照, 首先从本体论维度以现象学诠释的方法来描述神话的身体母体是如何生成的, 并以天地开辟神话、万物肇始神话和人类起源神话为例揭示中国“身体”的本体论特色—— 一元论; 其次再从空间维度以概念隐喻的理论来剖析神话的身体现象学场域是如何延展的, 并从物我同一角度、天人交感角度和人神相通角度来彰显中国“身体”的空间维度特色——气论; 最后再从时间维度以社会建构理论来解构神话的身体是如何在时间场域中流变的; 并从社会、文化和历史三个层面来表达中国“身体”的时间维度特色——易论。通过从中国神话故事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有的“具身智慧”, 以期为建立中国人自己的科学心理学起抛砖引玉之用。  相似文献   
4.
过度模仿指模仿与完成目标无关的动作。本文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下儿童过度模仿行为的共性和差异,探究了儿童过度模仿可能的产生机制。不同文化下的儿童均存在过度模仿行为,说明它很可能是人类累积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而不同文化下儿童过度模仿的倾向又存在差异,生存环境、教导式学习和对社会规范的强调等因素均可能产生影响。未来研究可考虑进一步探究不同文化因素的具体作用,并比较不同文化下个体过度模仿行为的发展进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度模仿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患者对于医生之信任是医患关系建立和发展的核心与基础,是患者求医、就医行动的前提.患者信任医生的机理是关系依赖与理性选择:一方面,患者基于亲朋熟人关系而达成对医生的信任;另一方面,患者也会基于医生的声誉、医疗卫生制度等因素达成对医生的信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增进患者对于医生之信任的策略与途径.  相似文献   
6.
近期研究显示,早期亲子触觉经验和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存在密切联系。关于这种联系产生的原因,已有研究多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探讨CT传入神经(C-tactile afferents)及有关环路在其间可能起到的作用。基于已有文献,本文将提出一个综合模型,系统阐述背后涉及的心理机制,着重论证亲子关系、个体探索行为以及与之关联的心理成分在其间扮演的角色,并在此基础上从研究设计的局限、有关变量关系的多元性以及未来可拓展方向对该领域研究进行进一步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研究通过有第三方的信任博弈考察6~11岁中国儿童的规范理解与利他惩罚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6~11岁儿童对描述性规范的理解如果达到成人理解的标准,就更有可能做出利他惩罚;(2)不同规范理解与利他惩罚的关系受到年龄的调节作用,即在6~8岁儿童中,描述性规范理解可预测利他惩罚;而在9~11岁儿童中,指令性规范理解可预测利他惩罚。这提示学龄儿童的规范理解与利他惩罚之间关系的形成过程可能存在从描述性向指令性的转变倾向,与社会规范的习得过程和形成过程或有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8.
临床医疗是医院的根本使命,在权重上医疗自然重于科研.医疗实践是科研的出发点与归宿,决定了科研的基本走向.当前,科研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科研作为医疗人员绩效考核的权重过大,偏离了医院的根本使命,会对科研、医疗、医护人员乃至整个社会造成伤害.SCI论文与临床关系不密切,不宜用来评价临床医师的水准.应该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考核标准应细化、全面,对科研的奖励应适度.对于医护人员的考核应以医疗为主、科研为辅.  相似文献   
9.
研究采用自传体访谈技术,首次考察了老年人在对情绪性事件进行回忆和想象中生成的内部细节和外部细节数量,及其对回忆和想象内容的主观评估。结果发现:(1)无论是回忆还是想象任务,老年人都比年轻人提供了更少的内部细节和略多的外部细节;(2)与年轻人相似,老年人在想象未来积极事件时产生了更多的内部细节,表现出对积极信息的加工偏好;(3)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倾向于认为想象的事件与过去发生的事件相似度高,表明该群体在想象过程中更多地依赖了过去的记忆。该结果揭示了老年人对情绪性事件的回忆和想象特点,说明在回忆和想象过程中出现的与年龄有关的缺陷同样会体现在情绪性事件中,这很好地支持了建构性情景模拟假说。  相似文献   
10.
对信息源的正向跟随倾向对决策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检验了二元选择情形下高准确率信息源(准确率x >50%)和低准确率信息源(准确率为1?x)对决策者预测效果的影响。尽管从逻辑上二者从准确率层面具有完全相等的信息价值,然而研究结果显示,决策者更倾向于采用正向跟随而非逆向跟随的方式处理来自信息源的信息。这导致低准确信息源的价值未能得以充分利用。学习和信息源的规范性对该信息处理倾向起到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