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鹏  李雪晴  张庆云  尚怀乾  凌晓丽 《心理学报》2022,54(12):1467-1480
离线阶段发生的学习被称为离线巩固, 即在最初获得知识之后, 即使没有额外的练习, 其记忆痕迹也会保持稳定或提高。有研究初步探究了睡眠对知觉和动作序列内隐学习离线巩固的影响, 然而, 这些研究未能实现知觉序列与动作序列的完全分离, 序列类型是否调节睡眠对内隐序列学习离线巩固的影响仍需进一步探讨。此外, 既往外显学习的研究发现相对于简单的序列, 复杂的序列更容易从睡眠中获益, 表现出基于睡眠的离线巩固效应。睡眠对知觉序列与动作序列内隐学习离线巩固的影响是否会受到序列复杂程度的调节尚不明确。为此, 本研究在完全分离知觉序列和动作序列的情况下, 通过3个实验操纵序列的长度及结构, 设置3种不同复杂程度的序列规则, 考察了这一问题。结果发现, 对于动作序列, 序列规则复杂程度较低时, 无论是否经过睡眠都会发生离线巩固效应, 而当动作序列规则较为复杂时, 只有经历睡眠才会引起离线巩固效应; 对于知觉序列, 无论何种难易程度的规则, 均未发生离线巩固效应。上述结果表明内隐序列知识基于睡眠的离线巩固会受到序列类型及序列复杂程度的调节, 这为内隐学习的离线巩固争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慎到法思想中对"公"的追求与西方自然法思想相类似。他认为道德与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冲突,如果违反了道德,成文法就不具有法律效力,即恶法非法。从肯定道德的角度分析,慎到认为"法虽不善,犹愈于无法"的实质应该是现实法律虽然与道德相违背和对立,但是也比无法可依的状态要好,也就是不善之法即"恶法犹愈于无法"。虽然是恶法,但因其也是"法",不能因为其不符合道德就否定其有效性,这与其所展现的在一定程度上肯定道德的自然法倾向并不矛盾,他是为了确立法律的至上性。另一方面慎到认为法律制度的建构应以自为之心作为其人性论基础,将制度建构在美好道德之上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虽然未彻底否定道德的价值,但认为法律同道德相比具有客观性和公平性,这其实也是对道德持怀疑和不信任态度。他认为如果二者冲突,法律要高于道德,道德让位于法律。慎到法思想为我们今日制定法律时应如何更好地处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避免步入泛道德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的错误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尚杰 《哲学动态》2005,(5):12-14
一网络技术:"不像"对于"像"的挑战 "网络"或"互联网"是当代科学技术成果,一种发明,来自于想象和需要,像从前人类曾经有过的所有技术一样,人类技术发明的动机是为了自己的方便,比如人们不满意用脚走路,于是就发明了轮子.但是轮子和脚的模样一点也不相像.同样的道理,无论互联网是否曾经受到蜘蛛网的启发,互联网与蜘蛛网也不相像.  相似文献   
4.
尚雪松  陈卓  陆静怡 《心理学报》2021,53(3):291-305
好心帮倒忙事件时有发生, 帮忙失败的施助者往往认为受助者会苛责自己, 因而可能不愿再次提供帮助。这种预测准确吗?通过6个研究( N = 1763), 对比施助者对受助者反应的预测和受助者的实际反应, 发现了施助者在好心帮倒忙时的预测偏差:他们高估了受助者的负面反应。而在帮忙成功时, 施助者未出现预测偏差或预测偏差的强度较弱。导致该预测偏差的原因是, 施助者更为关注自身的能力, 以为受助者也关注自己的能力, 而受助者更为在意施助者的温暖程度。  相似文献   
5.
家长教育卷入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业成就,但能否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提升其自主学习力,可能是提升学业成就的关键环节。研究将与自主学习相关的多种个人内部因素整合为自主学习力,对12万余名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建构了一个链式中介模型,分析显示父母教育卷入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体现为两条路径:(1)父母主导路径:父母投入通过其自我报告的自主支持对学生学业成就产生显著影响;(2)学生发展路径:学生通过其所感知的父母自主支持提升其自主学习力,进而自主地促进其学业发展。研究提示,如何提高家长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认识和支持能力,是家校协同促进学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话题,也是保障“双减”不降学业成绩的一项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6.
颞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ndibular disprder,TMD)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疾病之一.TMD病因比较复杂,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主要为心理因素、牙合因素等.但是目前对于心理因素在TMD的发生、发展、治疗和转归方面,很多学者尚持有异议.运用系统论中的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系统涨落理论、综合性原则和最佳化原则等阐明如何才能获得对心理因素在TMD中的作用的全面认识,并指出重视心理因素在TMD中的作用也是顺应医学模式转变,体现人文关怀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胰岛素抵抗.近年来研究表明内质网应激可诱导胰岛素抵抗的形成,并使与改善胰岛素受体敏感性相关的内质网应激标志物分子氧调节蛋白150和转录因子X盒结合蛋白-1表达增强,表明内质网应激对细胞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可诱导胰岛素抵抗,另一方面激发对应激的适应反应.  相似文献   
8.
医患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最重要最具特点的关系,和谐医患关系是一切医疗活动的基础,也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而医患沟通是良好医患关系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本文就长期以来形成的医患沟通的五种理论模式进行简单论述和评论,主要强调各个模式医患沟通目标的不同、各个模式中医生的职责和患者价值在其中的作用以及各个模式的优缺点及临床应用与实践.其目的在于通过评价和对比来为我国和谐的医患关系推荐一个比较好的医患沟通模式.  相似文献   
9.
冲突事件是指当事某方采取的行动可能对另一方造成直接且明显的伤害、进而导致紧张关系的事件。拒绝他人请求、反驳他人观点、与他人一起参与竞争等皆有可能诱发冲突。有效的冲突管理有助于减少冲突带来的消极影响,发挥冲突潜在的积极影响。但是,广泛存在的预测偏差严重妨碍了冲突管理。因此,欲解决冲突管理的难题,必须探究人类在冲突中的预测偏差。现有研究多着眼于非冲突中的预测偏差,采取信息驱动的视角,将预测偏差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人受限于认知上的不足,因而认为预测偏差是一种错误,主要关注其消极影响。然而,现有研究忽视了冲突中的预测偏差的独特性。冲突中,预测偏差可能受人的自我保护动机和避免人际伤害动机驱动自上而下地产生,并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基于对现有研究的总结,本项目旨在突破当前的理论困境,探讨冲突事件中预测偏差的独特规律及其心理机制与后果,具体而言包括四大目标:(1)聚焦冲突事件中的预测偏差,并以对应的非冲突事件作为对照,揭示预测偏差在冲突中独特的表现形式,提出冲突事件的“偏差放大效应”,即与非冲突事件相比,在冲突事件中,预测偏差的程度会被放大,例如反驳他人者对他人的体验产生较大的错误预测,而赞同他人者则相对能更准确地预测他人的体验;(2)从动机性认知视角探讨“偏差放大效应”的心理成因,揭示“负性驱动机制”,即人因为担忧冲突事件的负性结果,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而在注意、知觉、思维等认知加工环节把冲突事件的潜在结果加工得更加消极,作最坏的打算以应对冲突;(3)考察“负性驱动机制”下预测偏差导致的后果,如使人采取回避行为,具体表现为人际退缩和不作为等;(4)设计有效的去偏差方案,以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改变预测者的动机,进而改变其认知加工,减弱预测偏差。 通过完成以上目标,本项目将构建解释冲突事件中预测偏差的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立足于动机性认知的视角,从现象层面揭示“偏差放大效应”,将负性偏差理论拓展到人际过程中;从机制层面突破信息驱动视角的局限,揭示动机性认知在人际互动中的指导作用;从思想层面基于生态理性观辩证分析预测偏差的适应性作用,促使研究者重新审视“何为理性”。该模型弥补了以往研究忽视动机对预测偏差的影响这一不足,并将预测偏差和负性偏差、动机性认知等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更完整的理论框架。本项目有助于推动对预测偏差的全面理解,发展行为决策理论,帮助公众和社会治理者准确预测他人,提升冲突管理能力,提高决策质量。  相似文献   
10.
心理学视角下的医患关系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医患关系是医患双方心理及行为的交往和互动关系。其个体心理属性包涵双方的性格、情感、动机、期望及行为方式。影响医患关系的社会心理因素主要是医患双方角色意识的差异与归因偏差、医患双方的认知心理偏差及社会舆论的心理导向作用。从心理建设的角度,提出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