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14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validity of the Social Problem-Solving Inventory (SPSI) and SPSI—Revised in differentiating 65 high-suicidal from 63 depressed, low-suicidal college students. Results from multivariate analyses indicated overall differences in problem-solving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as measured by the SPSI but not by the SPSI-R. Further examination of these differences revealed the high-suicidal group was different in problem-solving orientation, rather than problem-solving skills, compared to the depressed, low-suicidal group. However, when depression was statistically controlled in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es, none of the problem-solving measures predicted group membership. The superiority of the SPSI to the SPSI-R in differentiating these two groups appears to be accounted for by the elimination of 28 items in the revised version, many of which measure orientation to problem-solving. Also explored was the possibility that objective measures of problem-solving provide a better prediction of adjustment than do self-report measures.  相似文献   
2.
采用班级整群抽样法选取1847名3~6年级小学生(男生987名;平均年龄10.73±1.16岁)及其家长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父母心理控制与小学生欺负行为的关系,同时探讨敌意归因和冷酷无情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父母心理控制显著正向预测小学生的欺负行为;(2)冷酷无情在父母心理控制与小学生欺负行为间的关系中存在中介作用,敌意归因不发挥中介作用;(3)父母心理控制对小学生欺负行为影响的中介机制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学段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冷酷无情是父母心理控制影响小学生欺负行为的重要机制,但敌意归因不是。研究者和实践者应注重对欺负者情感加工能力的关注和干预。  相似文献   
3.
“健康环境悖论”是指在总体受欺负水平较低的环境中, 受欺负的个体会表现出更多适应问题。本研究以来自47个班级的1764名5年级到8年级学生为被试(男生956人, 平均年龄14.46岁), 考察了班级平均受欺负水平在个体受欺负经历与外化问题间的调节作用及敌意性归因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受欺负与外化问题的关系存在“健康环境悖论”现象, 即班级平均受欺负水平能调节个体受欺负经历与外化问题的关系, 在班级平均受欺负水平较低的班级中受欺负经历与外化问题的关联更强; (2)班级平均受欺负水平对受欺负与外化问题的调节作用通过敌意性归因的中介作用实现。本研究证实了受欺负与外化问题的健康环境悖论现象, 并首次揭示了敌意性归因的中介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Existing knowledge on remote working can be questioned in an extraordinary pandemic context. We conducted a mixed-methods investigation to explore the challenges experienced by remote workers at this time, as well as what virtual work characteristic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ffect these challenges. In Study 1, from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Chinese employees working from home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pandemic, we identified four key remote work challenges (work-home interference, ineffective communication, procrastination, and loneliness), as well as four virtual work characteristics that affected the experience of these challenges (social support, job autonomy, monitoring, and workload) and one key individual difference factor (workers’ self-discipline). In Study 2, using survey data from 522 employees working at home during the pandemic, we found that virtual work characteristics linked to worker's performance and well-being via the experienced challenges. Specifically, social support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lower levels of all remote working challenges; job autonomy negatively related to loneliness; workload and monitoring both linked to higher work-home interference; and workload additionally linked to lower procrastination. Self-discipline was a significant moderator of several of these relationships. We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of our research for the pandemic and beyond.  相似文献   
5.
佘卓霖  李全  杨百寅  杨斌 《心理学报》2021,53(9):1018-1031
随着行业竞争压力的加剧, 工作狂领导在职场中愈发普遍。然而对于工作狂领导在组织中的有效性, 无论是在实践界还是在学术界都尚存争议。鉴于此, 本研究基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分析工作狂领导对团队绩效的双刃剑作用机制。通过对某物业管理服务公司进行多时点、多来源的问卷调查, 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 工作狂领导会提升团队工作卷入, 促进团队绩效; 另一方面, 工作狂领导也会引发团队消极情绪, 损害团队绩效表现; 团队工作重要性能有效缓解工作狂领导对团队绩效的消极作用, 同时促进其积极作用。以上研究发现有助于辨证理解工作狂领导有效性, 为组织培育管理人才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健康环境悖论”是指在受欺负水平相对较低的环境中,受欺负个体有更多的适应问题。通过梳理相关实证研究,本文从人际与认知两大方面分析健康环境悖论的发生机制。人际机制强调健康环境会影响同伴群体对于受欺负者的态度和受欺负者的友谊,这些不良的人际关系进一步加剧受欺负者的适应困难。认知机制认为健康环境会通过向上的社会比较和消极归因方式,影响受欺负者的适应问题。最后,我们讨论了中国文化背景下“健康环境悖论”的适用性问题、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对于干预实践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张靓婷  王斌  付景涛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12):2105-2118
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对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在这一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因它能有效提高组织在不确定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组织的绩效水平。虽然已有大量研究关注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 但研究者多采用相对静态的研究范式, 而忽视了组织公民行为的长期动态变化趋势。基于组织社会化视角, 本研究重点关注新员工和工作变更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长期动态变化趋势、探索影响组织公民行为动态变化趋势的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 以期为培养和激发员工持续性高水平的组织公民行为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宋仕婕  佐斌  温芳芳  谭潇 《心理学报》2020,52(8):993-1003
通过实验研究了群际互动中个体对不同来源身份的消极群体评价的情绪反应及群体认同的调节作用, 并从情绪-行为反应的连续性视角探索群际敏感效应的行为表现及内在机制。结果发现:(1)相比内群体的消极群体评价, 外群体的消极群体评价更能引起消极情绪反应; (2)群体认同对群际敏感效应起调节作用, 高群体认同者对来自外群体消极评价的情绪反应更加负面, 而低群体认同者这种趋势并不明显; (3)高群体认同者在经历外群体的消极群体评价后会表现出更多的内群体积极行为, 且消极情绪反应对此起中介作用。研究扩展了群际敏感效应的适用范围, 并为探讨其内部机制和后续影响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采用修订的情绪觉察水平量表(LEAS)对315名职前教师进行调查,并从中筛选出高、低情绪觉察能力组被试各60人,分别完成情绪面孔Stroop任务(研究1)和情绪词Stroop任务(研究2)。(1)研究1的正确率上,中性面孔最高,愉快面孔次之,悲伤面孔最差;反应时上,悲伤面孔最长,愉快面孔次之,中性面孔最短;高分组仅在愉快和中性面孔上的反应时长于低分组;消极面孔的干扰效应高于积极面孔的干扰效应。(2)研究2的反应时上,消极词的反应时最长,显著长于中性和积极词;高分组仅在积极词和中性词上的反应时长于低分组,且高分组在积极词上的干扰效应高于低分组。研究结果表明与中性刺激相比,高低情绪觉察能力组均对情绪刺激产生了注意偏向,尤其是负性情绪刺激;与低情绪觉察能力组相比,高情绪觉察能力职前教师不仅对消极情绪信息产生注意偏向,还对积极情绪信息产生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10.
面孔认知研究表明, 人们识别和再认自己所属群体(如种族、性别、年龄)面孔的成绩显著好于识别其他群体面孔的成绩。近年来围绕面孔识别的这种自我群体偏向进行了实验研究, 研究者提出了知觉经验说和社会认知论两种理论来解释其认知加工机制, 而类别化-个性化模型和双路径模型则是将两种理论分别加以整合提出的新解释。研究者还对面孔识别自我群体偏向的神经机制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评价者、评价对象和评价任务等因素对自我群体偏向的影响。提升面孔识别自我群体偏向研究的生态效度, 构建整合性理论模型以及加强跨文化和本土研究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