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随着网络教学和视频学习的普及, 近期大量研究关注视频学习过程中教师角色的作用。真人教师对学习的作用存在不同的理论解释:准社会交往理论、社会存在理论和社会代理理论支持真人教师能够促进学习; 而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认知负荷理论等则认为教师的存在会阻碍视频学习。汇总以往实证研究发现:第一, 教师对视频学习效果有比较弱的促进效应, 这主要体现在保持测验(d = 0.23)和迁移测验(d = 0.1)中; 第二, 教师对视频学习主观体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习感知(d = 0.49), 学习兴趣(d = 0.5)和学习满意度(d = 2.21)上, 显示中等及大的效应; 第三, 教师的存在会降低学习者对视频学习材料的注视时间(d = -2.02)。未来研究仍需要从真人教师呈现方式、学习者特征、学习材料特征以及测量方式等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采用细胞因子刺激剂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为免疫激活手段, 研究LPS诱导的免疫激活产生的抑郁样行为及对海马神经细胞电压依赖钾电流变化的影响。应用膜片钳技术对海马神经细胞钾电流进行全细胞记录, 比较抑郁样行为大鼠与正常大鼠钾离子通道电流密度和激活特性的变化。结果发现,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 一次LPS注射后2 hr, 实验组动物产生抑郁样行为, 同时急性观察的海马神经细胞的钾离子通道的电流密度呈现显著升高(p<0.01); 而一次LPS注射后24 hr, 动物的抑郁样行为消失, 且急性观察的海马神经细胞的钾离子通道与对照组相比较, 其电流密度和激活曲线没有显著性变化。结论:LPS诱导的抑郁样行为, 与LPS诱导的海马神经细胞电压依赖钾电流的上调在时程上同步, 提示钾离子通道可能参与免疫激活所致的抑郁样行为。  相似文献   
3.
运用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方法,研究大学生对网瘾和作弊的责任归因结构及其应对策略。对416名被试的研究结果显示:(1)责任归因的心理结构是一个“责任推断→责任情感→责任行为”的一元结构模式。(2)我国大学生的责任推断过程与维纳的经典理论基本一致,但在行为应对策略上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3)大学生对网瘾和作弊的责任推断倾向明显并与情感体验基本保持一致,但与行为应对策略存在一定的冲突。(4)大学生在网瘾和作弊的责任推断、情感体验以及应对策略上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4.
人工关节外科学是近40年来发展变化最突出的医学领域之一。目前人工关节置换已经成为治疗严重关节病损的临床标准手术。本文通过系统论的基本原则论述了人工关节外科学的发展历史,人工关节假体材料研制、假体设计安装和人工关节置换技术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日常经验取向,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索自我责任归因与推断的心理结构及其基本特征。对382名被试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自我责任归因与推断结构是一种一元单向决定模式,即“责任推断→责任情感→责任行为”。(2)个体倾向于较多地将挫折或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可控起因,而较少归因于不可控起因。(3)个体在进行自我责任推断时,可控性程度仅对责任的大小构成影响,并不影响对是否承担责任的推断。(4)在自身应为挫折或失败承担责任时,个体在情感体验上较多自我责备,较少自我同情;在行为反应上,较多积极应对,较少甚至不大会消极应对。  相似文献   
6.
Forty‐three individuals receiving psychotherapy for childhood sexual abuse and 34 clients who sought psychotherapy for other reasons were compared on several aspects of spiritual functioning. The 2 groups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in spiritual well‐being. However, both groups scored lower than samples of medical outpatients and hospice workers. Most reported initiating and discussing spiritual issues during therapy, were satisfied and comfortable with these discussions, and rated spirituality as important to problem resolution. They also listed several obstacles to spiritual development. Possible research and practice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7.
4项实验探讨了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相比单独经历负性情绪事件,是否以及如何促进了个体间的合作。实验1~3分别采用抽奖任务和瑞文推理测验任务操纵负性情绪事件,采用公共物品博弈任务测量合作行为,结果表明,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相比单独经历负性情绪事件,促进了个体间的合作行为。实验2通过测量归属需要、社会联结和内群体认同,实验3通过操纵归属需要,来考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的潜在机制,结果表明,共同经历者之间的合作行为受归属需要的驱动,而社会联结和内群体认同不足以对该现象进行解释。实验4通过操纵个体共同经历“相同”和“不同”的负性情绪事件,进一步厘清了,促进个体间的合作是由于“共同经历相同的负性情绪事件”而非“共同经历负性情绪”造成的。研究结果有利于解释小群体的形成,对群体和社会管理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代科技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功利化的工具理性控制力量,其价值理性受到遮蔽的结果必然引发生态的失衡和人的异化.实现科技工具理性合理改变世界的根本是接受价值理性的定向和约束,自觉追求科技活动的伦理价值.积极培育人们的科技价值理性是促进科技伦理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9.
证实性偏差是指个体在决策时, 倾向于有意或无意地寻找支持已有信念、预期或假设的信息和解释, 忽视可能与之不一致的信息和解释。目前, 研究者主要从肯定检验策略、认知失调理论以及错误规避三个方面解释证实性偏差的心理机制。证实性偏差还受到条件性参考框架、任务的抽象性、个体经验以及认知闭合的需要等因素的影响。虽然证实性偏差不能完全消除, 但是可以通过竞争性假设分析法和考虑对立面的方法降低其程度。未来的研究可以从证实性偏差的产生根源、研究范式、群体决策中的证实性偏差以及拓展应用研究这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相比独自经历情绪事件,在群体中与他人共享情绪事件会放大个体的情绪体验,该效应被称之为群体共享情绪的放大效应。以往研究为群体共享情绪放大效应提供了部分间接的实验证据,但以往的理论,如群体共同关注理论和情绪传染理论,并不能对该效应做出很好的解释。基于社会评估理论和共享现实理论提出的评估–证实–放大模型可较好地解释群体共享情绪的放大效应。未来研究可在真实互动的群体情境中检验群体共享情绪放大效应及评估–证实–放大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