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4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20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继《再认性同一判断中汉字信息的提取》一文之后,我们作了《回忆性同一判断中汉字信息的提取》的研究,进一步研究了在同一性判断中汉字信息的提取问题,旨在比较在回忆与再认条件下人们对汉字信息提取的特点。结果表明,在回忆条件下意同判断的反应时最长,音近其次,形似最短。形似与意同判断,音近与意同判断间反应时差异显著,音近与形似之间不显著。 与前次实验相比。在回忆条件下语音的作用提高了,但形的作用仍然很大,说明字形与字音的编码对提取语义信息都有重要作用。同时,在回忆条件下,特征干扰都大于一般分心物的作用,说明单词的各种特征都影响到汉字信息的提取。  相似文献   
2.
学前和初小儿童智能筛查——图片词汇测试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龚中心  郭迪 《心理学报》1984,17(4):46-55
美国L.M.Dunn 1965年修改发表的皮勃迪图片词汇测试(PeabodyPicture Vocabulary Test简称PPVT)目前仍是美国智力不足协会(AAMD)所介绍的常用智能测试方法之一。本文参考PPVT制订出适合我国城市学前期与小学初期儿童的图片词汇测试;在上海市区进行标准化;制订了智龄量表、智商和百分位数量表。本测试再测信度r=0.945,二测试者间信度r=0.913。奇偶信度r=0.945,测试标准误σ=4.5。本方法与“学前儿童能力筛查五十项”,“画人试验”,“WPPSI”总智商、语言智商、操作智商,语文成绩,算术成绩的效度相关分别为:r=0.478,r=0.466,r=0.590,r=0.531,r=0.427,r=0.652,r=0.609。本测试制订以来已经数千人次应用,证明是一种简便易行,省时经济,准确性较好,且能进行集体测试的学前及小学初期儿童一般智能(generalintelligence)的筛查方法(Screening test)。  相似文献   
3.
People who consider themselves moral sometimes use self-serving justifications to rationalize their selfish behaviours. Previous studies have tested the role of ambiguity in justifying wrongdoings, but it remains unclear whether ambiguity also plays a role in justifying promise-breaking behaviour and whether heterogeneity exists. To investigate justification in promise-breaking, we introduced a new experimental paradigm called the card-guessing task and used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to classify participants based on their promise-breaking decisions in unambiguous and ambiguous conditions. Experiment 1 revealed three clusters of solutions: Cluster 1 always kept their promises (i.e., keepers); Cluster 2 only exploited the vague promises and broke their promises in the ambiguous condition (i.e., intermediates); Cluster 3 tended to take advantage of vague promises and broke their promises irrespective of ambiguity (i.e., breakers). Experiment 2 confirmed that participants in the three clusters differed in their norm-abiding preferences and social value orientations. Keepers were more altruistic and had a stronger sense of norm compliance than intermediates and breakers. In conclusion, our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self-serving justifications were more likely to be employed by people who are moderately sensitive to deviation from social norms, which has implications for strategic interventions and policy formulation concerning unethical behaviour.  相似文献   
4.
四组中国被试的归因在维度上相对位置的评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中国被试对十项归因(心境、技巧、知识、机会、努力、帮助、能力、任务、偏好和运气)在五个维度(基源性、稳定性、控制性、预见性和普遍性)上相对位置的评定。并与钱德拉等人(Cbandler & Spies,1984),用美国被试所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中国被试与美国被试评定的一致性达62%。此外,没有一项归因的评定是在维度的极端等极(1.0-2.0或6.0-7.0)。  相似文献   
5.
Two studies examined the consequences of turnover, by investigating factors affecting the job satisfaction of people who remain (i. e., stayers) in response to a coworker (i. e., leaver) who departed for a better job. Consistent with Tesser and Campbell's (1983) self-esteem maintenance model, three factors were found to influence the job satisfaction level of stayers: (a) the extent to which they compared their job situation to the leaver's new one, which was negatively related to stayers’ level of satisfaction, (b) the relevance of the leaver to the stayer for social comparison purposes, which was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 stayers’ level of satisfaction, and (c) the stayers’ trait self-esteem, which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stayers’ level of job satisfaction.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limit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6.
婴儿共同注意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董奇  曾琦 《心理科学》1997,20(4):298-302
本研究采用严格的实验室测验法,从年龄趋势、学习能力、性别差异三方面考察了8~11个月婴儿共同注意能力的发展。结果表明:1)婴儿的共同注意力在8~11个月间逐步提高,9个月左右出现显著的发展性变化,但1岁以前,该能力的发展水平都较低;2)就共同注意而言,婴儿具有从练习经验中学习的可能性,且学习能力存在年龄差异,8个月的婴儿基本不能从练习中受益,而8个月以上的其他三组婴儿在练习后共同注意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3)总体而言,女婴共同注意能力的发展水平显著地高于男婴。  相似文献   
7.
初级指挥官人格类型与PM领导行为类型有效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陆军初级指挥官人格心理类型与领导行为有效性的心理学研究 ,探讨个人的领导潜能、人格心理类型对领导行为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 :1方差分析表明 ,具有不同领导行为的指挥官在人格维度上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提示了指挥官的领导行为取向与人格因素有密切的关系。2卡方分析结果也表明 ,PM型行为的军官在其人格特征上具有“ESTJ”组合特征 ,而 pm型的军官则正好相反 ;另外 ,pm型的军官在成就动机上获得高分的人数最少。3系统聚类分析显示 ,“成就动机”、“感觉”和“判断”三种人格因素与军事指挥官完成整体领导职能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再认记忆测验中抑郁个体的心境一致性记忆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郭力平 《心理学报》1997,30(4):357-363
采用Jacoby的加工分离程序,对再从记忆测验中外显记忆成分与内隐记忆成分的贡献进行分离,考察了抑郁个体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否具有心境一致性记忆倾向。结果表明:抑郁个体的外显记忆具有心境一致性倾向,而内隐记忆不存在心境一致性倾向,表明心境一致性记忆需要精细加工机制的参与。另外发现,抑郁个体存在外显记忆缺损而没有出现内隐记忆缺损。最后就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传统统计方法面临的挑战:元分析方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郭春彦  朱滢  李斌 《心理学报》1997,30(2):130-136
利用计算机构造实验组和控制组总体,进行传统统计方法与元分析比较实验研究。在实验组总体高出控制组总体0.50个标准差的提下,传统t检验的统计检验能力(P)仅为为41%;而利用元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与计算机构造模型有很高的一致性从而提出元分析方法在进入心理学实验研究和证实理论方面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以及传统统计方法面临挑战的事实。  相似文献   
10.
8─11个月婴儿迂回行为发展特点与学习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奇  陶沙  曾琦  芦咏莉  王雁萍 《心理学报》1997,30(3):286-293
采用程序标准化的婴儿迂回行为测验,探讨了244名8-11个月婴儿的迂回行为发展特点及学习能力。结果表明:(1)8-11个月婴儿的迂回行为水平表现出随婴儿月龄的增长而提高的趋势。(2)8-11个月的婴儿具有从反复尝试中学会迂回行为的可能性,其中9、10个月的婴儿的学习可能性较大,而8个月婴儿的学习可能性较小。(3)8-11个月婴儿的学习速度随月龄增大而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