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玲玲  黄桂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8):1484-1496
个体主动性行为是组织中个体主动做出的面向未来和面向变革的工作行为, 近年来成为组织行为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从现有研究来看: (1)在研究主题上, 多数研究发现了个体主动性行为可以带来正向结果, 个别学者也注意到了个体主动性行为的代价; (2)在分析视角上, 主要包括个体主动性行为对个体层面和组织情境层面的正向与负向影响; (3)在理论机制上, 个体主动性行为的“利弊”效应可用优势互补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和归因理论来解释。未来研究可着重进行以下理论整合: (1)从个体主动性行为类型出发, 基于智慧主动性的视角揭示其内在机制; (2)从主动性行为者和观察者特征两面性的视角, 实证探讨其背后机理; (3)从主动性行为主客体特征的发展视角进行动态研究。  相似文献   
2.
归明 《管子学刊》2014,(2):116-119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和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收录的蹴鞠文化方面的文献资料为研究对象,以文献资料研究的阶段性回顾、研究的内容、文献作者的区域、发表期刊的层次分布这四个方面为切入点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整体和局部的分析。结果表明:对蹴鞠文化方面的研究力度、深度和全面性都有待加强;需要继续提高对蹴鞠文化研究的重要性的提高,特别是对年轻一代人;应该大力发扬蹴鞠休闲体育的精神,来实现普通群众对体育的自我满足;需要加大对蹴鞠文化的宣传力度,让蹴鞠文化深入到全国各个角落,向国际化迈进。  相似文献   
3.
4.
风险偏好预测中的性别差异和框架效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1 8名大学生被试在得益和损失两种任务框架下对自己、其他男性和女性的风险偏好进行了预测。结果发现 ,被试在损失框架下对各类对象风险偏好的预测均高于得益框架 ,且都高估了男性的风险偏好 ,低估了女性的风险偏好。在损失框架下 ,女性被试对各类对象的风险偏好预测高于男性的预测。研究认为 ,性别原型知识、任务框架和即时情绪共同影响被试的风险偏好预测。  相似文献   
5.
近20年来,尽管不断有关于讨论化学哲学的著作和论文出现,但仍没有形成与物理学哲学、生物学哲学、经济学哲学以及数学哲学能相抗衡的态势和规模.  相似文献   
6.
多特征决策策略的信息搜索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决策策略的使用是不可见的内在过程 ,有效识别出决策者在信息整合时使用的策略对研究策略学习与转换、决策辅助与训练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用过程追踪技术获取的信息搜索模式识别多特征决策策略的方法 ,即单步与多步跳转分析 ,并比较了两种方法的应用效果 ,讨论了跳转分析法的优点和局限。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期刊论文中可重复性不高的现象,原因之一是研究结果的效果普遍较小。并且在报告效果大小的文章中,效果大小指标使用不当。在方差分析中最经常报告的是η2η2p,但是在不同的研究设计中,这些效果大小是无法直接进行比较的。广义eta方(η2G)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新的效果大小指标,可克服的η2η2p不足,灵活处理重复测量等多种研究设计下个体差异的计算问题,实现跨研究设计效果大小的可比性。论文结合实例介绍了η2G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并对其优缺点、使用和报告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人员在报告效果大小时要考虑到不同的研究设计和研究假设,并选择恰当的指标防止过高估计效果大小。  相似文献   
8.
家庭治疗作为心理治疗领域的“第四势力”,将个体置于关系之中去考察其心理问题,通过改变家庭成员围绕症状所表现出来的交往方式,从而达到治疗症状的治疗方法。该疗法的研究与实践很快渗透到心身疾病,成瘾、抑郁、强迫、精神分裂症等许多领域,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的使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从逻辑哲学观点看,在“符号化、公理化的模糊逻辑”与非形式化的“人脑使用的模糊逻辑”(苗东升的说法)这两者之间,只是形式模型及其现实原型的关系,决不相互排斥。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在现实生活中人脑所使用的实际上行之有效的模糊推理,是否应该和可能符号化、公理化,而是在于如何恰当地进行形式化。笔者采用苏珊·哈克(Susan Haack)的逻辑哲学观点,认为非经典逻辑可划分为扩展逻辑和异常(deviation)逻辑,模糊逻辑归属于异常逻辑。本文以模糊逻辑系统FZ为例,具体分析了虽然经典逻辑中一些较强的公理和推理规则均不成立,但是与之对应的较弱的“合经典的”(well-behaved)公理和推理规则却仍然可以成立,由此导致一系列新奇性质。笔者采用了达·柯斯塔(da Costa)的形式化技巧,它是关于“在虚设不矛盾律成立的前提下”(相应公式可以称为“合经典的”)才能成立的逆否律。当我们撤除了“虚设不矛盾律为前提”的限定,它又重新回到了无条件成立的情况。笔者也推广了玻尔(N.Bohr)和冯·威扎克(von Weizsaecker)关于对应原理的思想,认为作为非经典逻辑的模糊逻辑与经典逻辑之间也应当遵守“对应原理”:经典逻辑是模糊逻辑的前身,模糊逻辑将构成更为普遍的逻辑形式,经典逻辑作为模糊逻辑的极限形式,在局部情况下还保持自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访谈法自编大学生自我认同感调查问卷,对某大学100名在校本科学生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得出:(1)男女大学生在家庭认同上差异最为显著(df=1,x^2=7.272.p〈O.01),在姓名认同(df=l,x^2=3.898,p〈O.05)、性别认同(df=l,x^2=4.034,p〈0.05)、容貌认同(df=l,x^2=4.061,p〈O.05)也存在蓿显著的差异;(2)文理科大学生在家庭认同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df=l,x^2=5.394,p〈O.05);(3)城镇与农村大学生在学习成绩认同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df=l,x^2=4.823,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