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贾成龙  吴婷  孙莉  秦金亮 《心理学报》2023,55(3):455-468
依恋对象的敏感性回应是儿童安全依恋发展的重要前因。研究采用改编版依恋预期范式考察实时互动情境中依恋对象确定性和概率性回应对幼儿支持提供预期及预期修正的影响。结果发现:相对不安全型依恋幼儿,初始预期中安全型幼儿更多预期依恋对象会向依恋者提供支持;幼儿能够基于依恋对象的确定性和概率性回应一致地修正对该对象是否提供支持的预期。同时,低水平回应对幼儿预期修正的影响高于高水平回应。研究表明5岁左右幼儿能够基于实时互动中依恋对象的回应信息修正其对该依恋对象的预期,这对理解幼儿依恋表征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即刻消退缺损(immediate extinction deficit, IED)是指在条件性恐惧习得后, 立即进行的消退训练不能长期抑制恐惧记忆的现象。IED可能与消退起始时的应激水平和事件分割等因素有关。在高应激水平下, 消退记忆的巩固受损导致IED; 而在中等或较低的应激水平条件下, 即刻消退有效但效果可能容易受事件分割的影响。IED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涉及应激激活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 去甲肾上腺素引起杏仁核基底外侧核(basolateral amygdala, BLA)过度兴奋, 然后BLA通过投射突触抑制在恐惧消退中起核心作用的内侧前额叶神经元的活动。未来研究应注意即刻消退缺损引起的长期后果, 并深入探讨如何优化即刻消退在临床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近似数量加工是对大数目物体数量在不依赖逐个数数前提下的估计。行为学研究提示高数学焦虑人群近似数量加工能力下降, 但神经机制未明。本研究探讨高数学焦虑个体近似数量加工的神经机制, 比较高低数学焦虑脑电活动的差异:(1)行为上无显著组间差异; (2)高数学焦虑组的P2p成分波幅增加; (3) δ频段ERS及β频段ERD无显著数量比例效应, 而低数学焦虑组在上述指标的数量比例效应显著。本研究为高数学焦虑人群近似数量加工能力下降提供了电生理学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传统依恋理论认为个体依恋心理和行为模式具有相对稳定性, 但无论在信息加工还是个体发展过程中, 个体依恋模式均表现出二重性, 即既具有相对稳定性, 又具有情境敏感性。个体在情境中所表现出的依恋模式是个体相对稳定的特质性依恋和情境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依恋启动研究中特质性依恋特征与依恋启动效应之间的交互作用模式为理解依恋二重特征及其关系提供了窗口。依恋系统激活的两阶段模型为整合和解释这些相互作用模式提供了框架。未来研究应优化依恋二重特征关系研究中启动效应的操作检验, 考虑依恋焦虑和回避维度的交互作用, 关注高焦虑群体内的依恋差异, 以理析依恋二重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同时关注依恋策略影响依恋启动效应的时间进程, 探究依恋二重特征相互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医患博弈日益激烈.患者为确保在博弈中的最大收益,往往会选择“托人看病”策略.就“托人看病”现象产生的原因、理论基础和社会文化背景进行了分析,进而指出“托人看病”现象是对健康公平的挑战,医疗秩序的失范和医患关系的异化,揭示了“托人看病”是医患博弈的非理性策略,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扼制.  相似文献   
6.
采用儿童数学焦虑量表、小学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小学生数学元认知问卷,对508名乡镇中、高年级小学生进行测量,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数学焦虑影响数学成绩的内在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数学焦虑显著负向预测数学自我效能感、数学元认知和数学成绩,数学自我效能感显著正向预测数学元认知和数学成绩,数学元认知显著正向预测数学成绩;(2)在数学焦虑对数学成绩的预测中,数学自我效能感和数学元认知均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3)数学自我效能感和数学元认知在数学焦虑和数学成绩之间起链式多重中介的作用。因此,数学焦虑除了直接作用于小学生的数学成绩,还可通过数学自我效能感或数学元认知间接影响数学成绩,而且可通过数学自我效能感进而通过数学元认知间接影响数学成绩。文章讨论了上述发现的理论及教育实践含义。  相似文献   
7.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whether perceptual individuation training with other‐race faces could reduce preschool children's implicit racial bias. We used an ‘angry = outgroup’ paradigm to measure Chinese children's implicit racial bias against African individuals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In Experiment 1, children between 4 and 6 years were presented with angry or happy racially ambiguous faces that were morphed between Chinese and African faces. Initially, Chinese children demonstrated implicit racial bias: they categorized happy racially ambiguous faces as own‐race (Chinese) and angry racially ambiguous faces as other‐race (African). Then, the children participated in a training session where they learned to individuate African faces. Children's implicit racial bias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after training relative to that before training. Experiment 2 used the same procedure as Experiment 1, except that Chinese children were trained with own‐race Chinese faces. These children did not display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implicit racial bias.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early implicit racial bias can be reduced by presenting children with other‐race face individuation training, and support a linkage between perceptual and social representations of face information in children.  相似文献   
8.
论心理学两种研究范式的整合趋向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文从方法学的视角分析了心理学研究的两大基本范式。文中讨论了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在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面存在的差异,探讨了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整合的逻辑依据与历史依据。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存在各自的优缺点,它们的整合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文中进一步探讨了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整合的基本方式,包括次序式整合、平行式整合、交叉式整合等。  相似文献   
9.
采用整群取样的方法在全国按东部、中部和西部共抽取了7所高校的1983名新生,进行了历时四个月的四次追踪测试。使用潜变量增长模型建模,分别考察了新生主观社会地位和抑郁的变化轨迹,并就两者间的变化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新生入学后四个月内:(1)主观社会地位呈阶段化线性增长,其起始水平和第一阶段的增长速度存在显著个体间差异;(2)抑郁呈二次方增长,其起始水平和增长速度存在显著个体间差异;(3)入学后主观社会地位的下滑速度能有效预测新生抑郁水平的上升速度。研究基于情绪压制理论,对主观社会地位与抑郁间的变化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明末高僧蕅益智旭的著作文集<灵峰宗论>,乃由其门人成时法师负责编辑而成.近百年来,印光法师和今人释宗舜先后发现了成时法师有妄自删改其师著作文字的事实,并对删改问题作了初步的探究.在前人的基础上,本文又结合一些新发现的材料来探讨删改问题.本文先以<宗论>被妄改的事实为基础,为质疑<灵峰蕅益大师自传>(置于<宗论>卷首)一文的真伪问题提供了三大依据,后又以<周易禅解>序跋文本在<宗论>本中如何被删改作为典型例证,结合智旭单行本著作内容与<宗论>本的比较,具体分析成时编选和删改<宗论>的一系列特点,证明<宗论>虽然已被成时删改,但仍具有一定的可信度.本文还意在告诫学界:如果借助<灵峰宗论>来研究智旭及其相关问题,一定要小心谨慎其中文字材料的真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