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从他人到“他者”——拉康与他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有关他人的问题上,当代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家、哲学家雅克·拉康(JacquesLaean,1901-1981),在批判“我思”哲学的基础上,结合精神分析独特的经验,并运用结构语言学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既区别于现象学、又不同于存在论的主张绝对他性地位的“他者”理论。本文拟从自我与他人、主体与“他者”及无意识与“他者”等问题出发,探讨这一绝对的“他者”理论是如何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黄作 《世界哲学》2006,(2):70-75
来华讲学的巴黎拉康派精神分析师Laurent Cornaz先生与成都的一些同行们主张把拉康文本中的signifiant一词(中文文献中一般翻译为“能指”)翻译为中文的“爻”。我们知道,拉康文本中的signifiant是独特的,根本上是一种没有所指的东西,故确实有必要把它与索绪尔的signifiant概念区分开来,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用一种生成论模式中的基本元素“爻”来翻译结构(系统)论中的基本元素signifiant,是切当的。  相似文献   
3.
黄作 《世界哲学》2017,(4):67-74
马里翁先生在其近作《论笛卡尔的受动性思想》中认为笛卡尔的"吾身"概念是《第六沉思》的一条暗线,有助于最终赢回一开始受到怀疑的外部世界,不过,当他把"吾身"等同于"肉"这一当代现象学的新宠时,又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一些争议。我们发现,《第六沉思》中的一个文本恰恰可以把"吾身"视为"肉"的前提,从而进一步支持马里翁先生的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4.
5.
在1974年的一次访谈中,拉康针对当时人们越来越多地谈到精神分析学的危机问题,明确回答说,弗洛伊德的学说并没有过时,精神分析学也远远没有走到尽头。不过,当时的精神分析学界确实也出现了一些偏离,后辈们并不总是忠实于他们的鼻祖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面临着被教条化、心理学化和平庸化的危险处境。对此,他再次呼吁要回到弗洛伊德去。弗洛伊德认为,精神分析学主要是一门实践学科,是言语的实践,并非行为的治疗。患者的言语,是精神分析的唯一材料。  相似文献   
6.
张一兵先生在《哲学研究》2005年第4期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拉康哲学的问题式》(以下简称张文,凡引该文只注页码)的论文。该文从哲学史(主要是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角度,运用哲学的论证方法(如证伪法和辩证法),向我们展现了理解拉康理论的一个全新视角,对进一步推动国内哲学界有关拉康理论的讨论不无裨益。张文的论证路子似乎暗合了拉康理论所具有的浓厚哲学色彩,不过,笔者却以为,从哲学角度来理解拉康理论,譬如张文从存在论的角度来解释,并不妥当。本文试就此问题展开讨论,以求教于方家。一张文一开始就亮出其观点:“依我的理解,拉康的所谓思…  相似文献   
7.
马礼荣先生在2003年出版的《爱洛斯现象》一书中提出基于爱洛斯(eros)维度之上的爱洛斯者(l'amant)这一新概念,我们认为,后者有可能代替作者在1997年出版的《既给出》一书中所提出的用以替代主体概念的“沉醉者(l'adonné)”概念,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自我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